朱良福
【摘要】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最后,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 自學能力 培養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準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后,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后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欲,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在這里,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
(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注的能力。
(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系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該字的意思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聯系上下文我們選擇(3)。
三、質疑問題的習慣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于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①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②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③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
四、勤于動筆的習慣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于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于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五、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后,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后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后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后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復習并不等于單純重復。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最后,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課后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后,抓住課后作業題進行復習。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后,寫出該組的重點來。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歸納復習,寫出復習總結,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自學復習提綱,按提綱抓要點,再寫出小結,最后有條理地記憶。這樣,便于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至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