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程
【摘要】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的移民政策是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演變,呈現出“松一緊一限制”的特點。但萬變不離其宗,美國的移民政策依賴于其政治文化當中,特別是實用主義、種族主義對于移民政策的制定影響深遠。同時,移民政策又反映著美國獨有的政治文化。
【關鍵詞】美國 移民政策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個國家中,有著重要影響的、可廣泛共享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它作為一種穩定的文化心理,影響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決策。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的移民政策不僅受到其建國歷史、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響,還深深扎根于其獨特的政治文化當中。
一、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
(一)1607-1882年為自由移民時期
美國可以說是一個由移民及其后裔建立起的國家。在英國統治殖民地時期,為了更好的開發和管理這片土地,英國政府采取了“特許狀”等一系列鼓勵、吸引移民的政策。至美國獨立戰爭之后,由歐洲移民為主體,多民族、多種族的國家開始逐漸形成。根據1790年美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人口為390萬,白人數量為320萬,占人口總數的80%。這些移民給美國帶來了富足的勞動力、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文化,使原本荒涼的不毛之地快速發展起來,為美國的經濟社會建設奠定了基礎。到了19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開始進入工業化時期,美國經濟繁榮發展又渴望著更多的移民。之后的西部“淘金熱”以及南北戰爭的爆發,都刺激著美國勞動力的需求,到1860年,美國的移民人口己達到500萬。
由此可見,在1607-1822年期間,美國屬于自由移民政策時期,主要原因是:美國擁有豐富而廣袤的土地,但勞動力和技術嚴重缺乏,需要大量的移民來美國開疆擴土。這一階段的移民以西歐、西北歐國家為主,美國的移民政策更像是對“自家人”管理,排外情緒較少。
(二)1882年-“二戰”期間排斥和限制移民
隨著美國國內經濟形式的變化,以及外來人口不斷涌入帶來的人口結構的變化,美國國內開始出現種族主義以及排外情緒。以1882年制定的《排華法案》為代表的一系列限制和選擇性的移民政策開始陸續出臺,這標志著美國向某一些“新來者”關上了大門,該法案規定華工十年內不能入境,新出生的華裔不能成為美國籍。1907年與日本政府簽署“君子協定”開始限制日本移民的入境。1911年通過“文化測驗”來限制東南歐國家的移民入境。此外精神病患者、白癡或者可能成為社會負擔的人都不能進入美國。
可見,在188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間,美國的移民政策主要呈現出限制歐洲移民數量、排斥亞洲及非洲移民,同時禁止特殊人群入境的特點。主要原因是: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和國力的增強,美國勞動力的需求量出現飽和。同時由于前期大量移民的涌入,導致了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國白人的恐慌。此外種族優越論盛行,移民的宗教信仰、膚色和民族的不同,導致本土美國人排外心理加劇。
(三)移民政策自“二戰”后有限松動
自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的移民政策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革出現變化。為了打擊法西斯主義,美國放寬了除德國以外的簽證限制,接受大批受法西斯迫害的猶太人。而中國作為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美國并肩作戰共同打擊法西斯,促使了美國對華移民政策的轉變,于1943年廢除了一系列的排華法案。之后還兩次修訂《被迫流亡者法》,接受來自遠東的歐洲難民。1965年通過的《移民和國籍法》是美國移民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將原來的民族限額制度改為國籍限額制。
可以說,在第二次大戰之后,美國的移民政策開始出現松動,但松動程度十分有限,并帶有選擇性色彩。這一時期移民政策的變化大部分來自政治因素。第一,由于戰時需要以及國際形式的變化,美國放寬了對于移民的限制,特別是對于來自中國的移民。二戰結束后的一系列法規也是由于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戰略需求。另一方面,是美國本土公民對于移民態度的相對轉變。到20世紀的50年代,美國白人人口達到90%,人口結構趨于平穩,減緩了美國人民對于外來人口的恐慌。
(四)難民及其非法移民問題凸顯
進入70年代中后期,美國的移民政策主要面臨難民以及非法移民的問題。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后,數十萬計的越南人流離失所,其中大部分難民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進入了美國。《難民法》在1980年通過,對于難民的定義、安置等問題做出進一步規定。雖然,美國相關難民法案標榜著“人道主義”精神,但實際上仍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主要服務于美國遠東戰略需求。
此外,到80年代后期,大量的非法移民成為更為棘手的問題。1982年美國官方公布的數據,美國的非法移民數達到了1200萬。[1]大部分的非法移民來自相鄰的拉丁美洲。大量非法移民的存在對于美國的社會安全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因此,1986年國會通過《改革與控制移民法》,以此來控制非法移民的數量,同時“赦免”一些非法移民,符合美國要求的將獲得臨時或永久的居住權。二、美國的政治文化及其在移民政策中的體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的移民政策根據不同的國際背景、社會條件、戰略需要都發生著改變,總體呈現出“松一緊一有限松動”的特定。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美國的移民政策發生著怎樣的改變,它都根基于其政治文化當中。特別是其中的實用主義、種族主義、種族優越論等價值觀在美國移民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反過來,美國的移民政策又無處不在體現著其獨特的政治文化。
(一)實用主義及其在美國移民政策中的體現
托克維爾曾說過“美國人是一個講究實際的民主,他們凡事考慮眼前的利益。他們所重視的,是夠得到、摸得著、切實存在并能用金錢估價的東西。”實用主義形成于美國獨特的歷史背景中,早期的美國移民需要開疆擴土,講究實干和效率。同時,早期移民奉行基督教新教倫理,注重功利性以及務實的精神。因此實用主義逐漸深入到美國人的內心,并成為一種文化心理影響著美國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了移民政策。
以對華移民政策為例,早期美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支持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實行的是自由的移民政策,大量華工移民美國。而當美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完成后,勞動力需求不再迫切時,大量華工的存在造成了失業和就業競爭的加劇,美國隨之采取嚴格的歧視和限制華工的移民政策。到1943年《排華法案》的廢除也是美國出于戰時的考慮以及中國對于反法西斯做出的重要貢獻。另外,在美國的移民政策中,無論是自由移民階段還是限制移民時期,美國在移民的選擇上都只歡迎對美國有利的移民,那些有可能威脅美國安全或者成為美國負擔的移民則一律拒絕。可見,美國的移民政策無不受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政治文化的影響,只“利用和選擇”那些對于美國有價值的人才。
(二)種族主義及其在美國移民政策中的體現
種族主義是某一種族認為其擁有特定的能力或品質,而以此來區分其他人種以及種族的優劣性,對其他種族產生偏見、歧視甚至迫害的觀念和行為。“白人優越論”、“白人至上”的觀點一直深深烙印在美國主流民眾的思想當中。早期的英國移民來到北美大陸時,便也將其盎格魯一薩克遜種族的白人優越意識移植到了這片土壤上,化作了美國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美國的種族主義還受到宗教的影響,美國人向來以“上帝的選民”自稱,擔負著拯救和征服落后民族的使命。這種天定的命運觀念就使得美國人具有種族優越性,從而認為其他民族天生低劣。
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反映在移民政策上體現為歡迎白種人,而排斥和限制其他有色人種,認為“素質低下”的他們到來會給美國人的優秀血統帶來“污染”。從具體的政策來看,1868年簽署的《蒲安臣條約》雖然對于華人移民美國不受限制,但這期間移民美國的華工地位低下。到《排華法案》階段,華人移民在這一時期受到更多的迫害和壓迫。1924年美國對歐洲的移民重新進行了調整,每年總的移民人數不能多于15萬人,其中西北歐國家占82%的比例限額,東南歐國家僅有16%的配額。
三、總結及思考
學者鄧蜀生曾指出,“美國移民政策萬變不離其宗旨,這個宗就是吸引和借助外部人才來發展美國,如果有什么變化的話,它所拒絕和排斥的只是它不需要的人,而它真正需要的人,永遠不會被拒之門外。”[2]因此,縱使美國移民政策不斷變化,其背后離不開美國人求實、自利的處事哲理,同時帶有“白人優越論”的色彩,也是符合美國的政治文化的。反過來,政治文化中的實用主義、種族主義又處處影響著美國移民政策的制定和修改。
參考文獻:
[1]鄧蜀生.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及其動因[J].歷史研究,1989,(3).
[2]付美榕.美國移民政策動因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3]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M].商務印書館,1988.
[4]劉建飛.美國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對國民行為的影響[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2).
[5]張宏志,鄭易平.析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文化基礎[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