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現紅
內容摘要: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教。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才是我們對這句古訓精神的真正繼承和活用。本文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學習習慣 培養 方法及意義
隨著教育觀念的變化,在各種值得教育工作者加以注意的問題中,尤其不可忽視的應當是: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教。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才是我們對這句古訓精神的真正繼承和活用。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育工作者們難免會在工作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而培養與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可以作為解決這些困難的利器。
一.培養其良好學習習慣的實踐意義
先從農村義務教育談起,教育者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地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往往從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學習的重點、學習的時間、順序等各方面加以干預。其心態,恰似害怕孩子溺水而不肯去掉孩子游泳圈的家長們,其結果可想而知。對學生呵護有加的老師們,若不想扮演踏進烏龍球的后衛一樣的尷尬角色,就應當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必要提醒教育者們的是,學生在學校接受課堂教育的時間雖長,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大部分的知識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相反,課堂外豐富多彩的世界帶給他們的東西要多得多。有鑒于后者,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其效率也勢必增高。
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古文人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囵B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勢在必行。其策略如下:
1.讓學生盡養成“想”的習慣
我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毫無顧忌地盡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大膽地去想,甚至是異想天開。如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放《火燒圓明園》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后談體會,學生便聯想到了火藥,他們提出: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軍呢?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2.讓學生盡養成去“看”習慣
“看”就是觀看、觀察,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獲得“發現”,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圓明園的風光時,采用CAI出示圓明園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再據自己的觀察和發現,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題名。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一下誰好、為什么。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3.讓學生養成去“畫”習慣
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了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級的《畫風》一課時,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表達一定的思維結果,老師用“簡筆畫”板書出書上所說的風中的事物,課中還設計讓學生在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想辦法“畫”出“風”來,看誰的辦法想得多,并說出為什么這樣就把風畫出來了。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4.讓學生盡養成去“說”的習慣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能夠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了課堂教學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
5.讓學生養成去“做”的習慣
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如在期末復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書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書中所有的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培養學生主動嘗試的學習習慣。
6.讓學生養成批判與創造性地接受知識的習慣
要營造寬松的環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敢于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如學習《詹天佑》一課,學生可以針對 “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中部鑿井法、”“相對鑿井法”談出了自己的設計、想法,進行了合理的想象。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敢于創造性地接受知識主動展示思維過程。
7.教給學生“捕魚”的“方法”和“場所”
“授人以漁,終身受用”,我們不能只注重教給學生“如何捕魚”的學習方法,還需要告訴學生“捕魚”的場所。如通過報紙剪貼、書刊摘抄、收音機錄音、磁盤、網上下載、實地調查、自己生活體驗、采訪等。如你從“報紙上”看到一個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竟跳樓自殺輕生,你會怎樣想?受到怎樣的啟示?如果自己也是一個承受力差、經不起挫折的人,此時你會怎樣處理?是否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考試呢?這樣可幫助學習掌握,收集知識的,并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畫、去做、去懷疑,既教給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河南省平頂市湛河區任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