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玲
摘 要:藝術課程是高職院校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工具,多維的藝術課程參與教學,對于提高審美素養、開拓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藝術課程有著開放性強、生源結構多元等特點,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可能達不到最好的課程教學效果,所以需要結合藝術課程的具體特點因材施教,采用分層教學方法。文章結合高職院校藝術課程所具有的特點,探討具體的分層教學方法,以期促進藝術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效果的改善。
關鍵詞:高職;藝術課程;特點;分層教學;結合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課題名稱:基于不同生源結構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課題編號:D/2016/03/95。]
藝術課程作為高職院校中一門主流前沿學科,是培養實用性人才的主要工具。自從提倡素質教育以來,藝術課程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其在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藝術課程的開放性極強,個性化鮮明,專業化要求精湛,所面對的生源差異較大,這就需要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分層教學是當前極具科學性的教學方法,它注重群體學生的差異化和個性化,契合高職院校中藝術課程因材施教的特點需要。
一、藝術課程教學現狀
當前藝術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而且,在高職院校中,藝術作為混合型學科存在,針對性地培養多方面實用性藝術設計人才。藝術課程是培養專業藝術設計人才的主要課程內容,承擔著健全學生藝術知識體系,提升理論素養等諸多教學任務。
藝術專業越來越重要的背后,也伴隨著藝術課程教學狀況的改變。高職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職院校的擴招行為,使得高校內的專業性藝術學生一時之間增多,高職生源結構趨向多樣化,這就導致藝術課程的教學效果很難把控,最終影響藝術人才培養質量。除此之外,高職藝術院校在藝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有了師資的保證,卻忽視了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原有的“一刀切”的課程模式、評價體系會導致學生兩極分化明顯。“一刀切”的培養方案,“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與藝術課程講究個性與差異的特性不相符合,致使高職院校在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陷入“批量式”教育的黑洞。
無論是整體的教學模式還是具體的教育方法,藝術課程都存在現階段下的不足,或過度重視藝術課程教學的普遍性,忽視個性;或特別強調個性,忽視普遍性。這些藝術課程教學現狀下存在的問題和偏頗,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改正。結合藝術課程的具體特點,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高職院校在藝術課程的教學中形成規范的教學秩序,是促進藝術教育良性發展,提升藝術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二、高職院校藝術課程的特點
在中國的教育史中,格外重視因材施教這一差別化教學方法,這一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不是胡亂運用就可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是得結合相關課程的特點進行方法的改變和應用。高職院校中藝術課程受眾群體的差異性明顯,個性鮮明,課程本身的開放性較強,這些主觀和客觀的課程特性,呼喚一種合適高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在此,對藝術課程的主要特點作以下討論和分析。
(一)藝術課程的美育功能特點
藝術課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開拓藝術眼界,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富有內涵的性格和敏捷的思維。其他學科的課程學習,更多的偏重于智育,而藝術課程不僅注重對學生知識理論的教育,還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和美育,從而使得學生德、智、美全面發展。藝術課程的美育既是該課程的作用和功能,同時也是課程一大鮮明的特點,因為其他學科的課程教育并不能實現美育這一教學功能目標。
藝術課程的美育功能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藝術課程的學習可以啟迪智慧,開拓思維,在具體的藝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藝術的熏陶和引導下,可以學會用心感受事物,用心分析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掌握理性和感性的辯證思維,在思維養成的過程中,學生開智明理,識物辨道;第二,藝術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創美能力,藝術課程不僅會告訴學生什么是美的事物,還會引導教會學生創造美的方法,把握欣賞美的角度;第三,藝術課程的教學具有陶冶情操,培養良好品質的作用。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濃縮和抽象,往往蘊含了很多的哲理,這些哲理會幫助學生漸漸形成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的品質。
(二)藝術課程開放性較強,個性鮮明
一般來說,在其他學科中,尤其是理工類學科的課程教學中,很多時候是在探索正確的結果,所以,在理工類學科中,像數學的“1+1=2”一樣,有著明確的對錯之分。但是對于藝術課程來講,很少區分對錯,而是用好與不好來界定,譬如一張畫作,有的學生畫得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有的學生則是涂鴉式的繪畫,但是不可以說涂鴉的人錯誤,而是用畫的不好來評價。由此可見,在藝術課程的教學中,開放性極強。除此之外,藝術課程還有著鮮明的個性,即藝術課程與常規的大眾課程不一樣,無論從課程的氣質還是內涵上,都給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這種高雅的成份發酵成為藝術鮮明的個性特征,并且附著在藝術課程之上。
(三)藝術課程受眾群體差異較大
藝術課程美育功能特點和開放性特征是藝術教育賦予藝術課程內在的特征,而藝術課程受眾群體的生源結構多元、差異較大、層次不齊這一特點則是藝術課程的外化特點。從我國的整體教育現狀來看,藝術課程在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很長一個階段是作為輔助性課程而存在的,雖然和文化課程并駕齊驅,但是,受學生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藝術課程在應試壓力下逐漸被邊緣化,有很少的學生選擇學習藝術專業。當全國各地的少數的藝術考生匯聚到一所藝術院校之后,便面臨著學生在藝術基礎、藝術方向、藝術潛力等多方面的差異。學生群體在藝術綜合水平上的差異,是藝術課程教學的一大難題,也是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中藝術課程與生俱來的鮮明特征之一。
三、對應藝術課程特點所實施的分層教學方法
當前高職院校在藝術課程教學方面存在著很多不足,結合藝術課程的主要特點,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是改善不足,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路徑。藝術課程在智育的同時還注重美育,而且藝術課程有著較強的開放性,受眾群體背景復雜,這些課程固有的特點,無法改變,只能因材施教。本文結合以上探討的藝術課程的主要特點,對應該采用的分層教學方法予以分析。
(一)課程內容體系分層教學
針對藝術課程美育功能這一特點,可以采用課程內容體系分層教學這一方法。即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構建差異化課程體系保障分層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 將藝術課程的授課內容劃分為智育和美育兩大部分,在兩大部分之下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公共核心課程、分層教學課程、個性培養課程四大類。智育的課程內容主要通過公共基礎和核心課程的理論和藝術實踐內容來實現,而美育則是將分層和個性培養課程中富含哲理性的作品和故事向學生講授。通過故事性的教授和藝術作品鑒賞,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美能力,利用哲理性的經驗和故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通過智育和美育這樣藝術課程內容的分層,讓學生漸漸掌握理性和感性的思維方式,既達到藝術課程的理論智育目標,也實現藝術課程的美育功能。
(二)木桶分層輔導教學
藝術課程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對于學生整體的藝術水平要求很高,藝術講究的是造詣,所以必須在一個藝術方向達到很精湛的水準,才可以脫穎而出。針對這一藝術課程特點,可以結合“木桶原理”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木桶分層輔導教學是針對一個教學單元整體來說的,是提高改善整體教學效果的分層教學方法。一個藝術課程教學單元就像是一只木桶,木桶的木板有長有短,教學單元中的學生由于生源結構的多元性藝術基礎水平有高有低,但是作為一個整體既不能忽視“短板”,也不能過度重視“長板”,所以要充分利用藝術課程的這一特點,讓教學單元中的“長板”輔導“短板”,從而實現內部的分層優化、互補教學,不僅可以激勵學生補齊“短板”,還可以讓“長板”溫故知新。同時,對于文理兼收、基礎薄弱的“短板”學生,要在課外能力拓展學習中,增加專業選修課的比重,用專業選修課替代公共選修課,加大藝術欣賞量,鼓勵他們進入工作室學習,逐步縮小差異。
(三)“二六二”單科分層教學
經濟學領域有著“二八”原理,同樣在一個教學單元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往往一個教學單元內有百分之二十的優秀學生,百分之六十的中等學生,百分之二十的表現較差的學生,將這一現象和藝術課程受眾群體差異較大這一特點相結合,產生出“二六二”單科分層教學方法,即針對文理生和藝術生的差異特點,進行梯度分層、比例分層。課程體系中的分層教學課程和個性培養課程,其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學目標等必須要分開制定,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這樣才能保證有美術基礎和沒有美術基礎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結語
高職院校藝術課程教學中生源背景復雜和“一刀切”的培養模式,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中高水平藝術人才的培養。要想疏通這些阻礙,就需要客觀的認清藝術課程的特點,并結合特點實施有效的方法。分層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契合藝術課程主要特點的教學需要,是解決現階段藝術課程教學不足,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和質量的科學路徑。
參考文獻:
[1]白瑜.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07).
[2]李曾輝.“以學生為中心”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知識經濟,2017,(04).
[3]周魯珺.分層教學法在高職院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07).
[4]鄭希.音樂與舞蹈模塊分層教學初探[J].新課程學習(下),2014,(02).
作者單位: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