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妮
【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出增加字詞的積累量、提高意象感受力、注重朗讀持續性等措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語感 字詞 意象 朗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130-02
語文語感是在學習過程中對語文語言的一種直覺思維能力,即在學習語文時即使是閱讀語文語言的表層意義也能迅速而準確地領悟到語文語言另一方面的深層意義。語文語感直觀地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文章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在語文知識方面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
高中學生的語文詞匯量在通過小學和初中的學習之后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在一定程度上也了解了文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字形、詞匯的構成、短語的組合等。高中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要想具有較強的語文語感敏銳性,從小學和初中積累所得的詞匯量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時還要加強學生字詞的積累,在積累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語感。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增強學生對詞匯量的積累。
第一,平時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是學生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并有著平時課堂教學上所沒有的語文學習參照物和體察揣摩的情景場,同時在生活中所蘊藏的字詞含量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是學生積累字詞的重要來源。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充分利用好生活中這個積累字詞的教學文字工具,在平時教學中要聯系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相結合,這樣才能既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也達到學生積累字詞的目的。例如,筆者在平時的課堂中會讓學生關注他們看到的電視、廣告、商標、標語等,從中發現一些比較特殊和生僻的字詞和一些字詞的搭配,從而幫助學生積累字詞。利用這種比較廣泛、自由、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在除課堂和語文課本外也能積累到字詞,并隨時隨地進行字詞的積累和學習,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提高自己對語文的感悟性,提高語感。同時,在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積累字詞后,筆者也會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每周安排一節課時間讓學生寫出自己見到的比較特殊、比較有意思或生僻的字詞,并讓同學之間進行字詞的交換和交流,以此來加強學生對這些字詞的印象,從中使學生積累字詞,激發他們積累興趣,提高字詞積累,提高他們的語文語感。
第二,閱讀是積累很好的工具,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積累到大量的字詞。在閱讀時,閱讀者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新字詞和有趣的字詞,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時這些字詞經過反復的大腦接觸和刺激,新字詞在大腦中留下一定的記憶性,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詞匯量就會不斷增加,字詞積累到一定的量后語文語感就不斷得到提高。此外,在對于學生的閱讀材料選擇上,筆者會也會給學生推薦課堂教材中需要選讀的課文和富有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一些國內外名著等,從而讓學生在積累字詞的同時也能夠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豐富自己的詞匯量的同時也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和眼界,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語感。
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中意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學生對意象的積累有利于學生語文語感的增強,同時積累了一定的意象學生在遇到一些借物抒情意象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快速領悟到。因此,意象積累不僅要求學生多讀多看,也要求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遇到有相關意象的知識點時要有意識地理解和整理這些意象。這樣當學生的意象積累到一定量后,這些意象就會沉淀在腦海里,提高意象的感受力,由量變到質變后可以提高語感。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意象較為豐富的教學內容,如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等,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輔助性的教學手段進行詳細的意象解說,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意象感受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感受意象的魅力,提高意象感受力,增強自己的語文語感。
例如,筆者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首先給學生播放錄音朗誦,再進行教學,在講完課程后筆者會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誦,在朗誦時播放關于戰爭的音樂伴奏。這樣在朗誦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感受戰爭時的場景,自由發揮想象,形成自己的意象思維。
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通過伴奏的方式鑒賞這些意象,學生在其中能夠大膽地想象,積極主動投入到感受意象當中,在自己感受到的意象中翱翔,在感受的過程中,準確體會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整體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意象感受力,增強語文語感。
朗讀是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讀誦,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起點和基本功,同時也是高中生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而學生想要保持一定的語感就要堅持朗讀。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可以將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境、字詞的理解等在朗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使其語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從而保持住學生的語文語感。
例如,在平時的朗讀示范中筆者會進行朗讀的訓練。筆者會根據朗讀的文章內容所要表達的情感配合相應的手部動作和面部表情進行示范性朗讀,在朗讀過程中通過聲音手部動作和面部表情來表達出文章所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能夠在筆者的朗讀示范中體會文章的斷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蘊,獲取更多的文章信息,進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興趣中堅持朗讀,保持語文語感。如教學《荷塘月色》時,作者朱自清在寫這篇文章時所表達出來的是既有“淡淡的憂傷”,又有“淡淡的喜悅”;他既喜好荷塘中的荷花,又因生活所迫而感到無奈。因此,筆者在朗讀時會根據文章所要表達的這一特性通過動作及表情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荷塘景色中來,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朱自清對生活的那種無奈之情。讓學生明白通過朗讀也可以體會到很多不一樣的意境,使學生對朗讀產生強烈的欲望,積極地投入到朗讀中來,達到保持對文章的語感的目的。在示范性朗讀時筆者也會注意朗讀時語音輕重,當讀表現鮮明凝重的情感態句子時筆者會重讀,在讀寓意深長、耐人尋味的句子時筆者會輕讀。同時也會注意語句的停頓。讀《荷塘月色》讀到“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句話時,內含無限的感慨、無限的沉思、深刻的思考,以及作者情感的轉變,因此在讀這句話時會注意停頓。在朗讀時筆者也會根據文章所體現出來的情感而注意朗讀的語氣。同時,在訓練后會根據教學的安排要求學生按照筆者的訓練方式進行晨讀和課間朗讀以及晚上朗讀等,保持學生朗讀的持續性,從而達到保持語感的目的。
總之,提高學生的語感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也是學生提高語文成績的一種方式。現代社會對公民的人文素質越來越高,學生學習語文可以提高人文素養,而語感訓練有利于語文的學習,只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才能使學生真正適應新時代的嚴峻挑戰。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