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
摘要:“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自2016年起作為大類招生平臺課,課程教學團隊為適應新情況進行了教學改革。以考核方式為改革突破口,合理設計考核體系,為促進教學模式創新和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
關鍵詞:大類平臺課;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
一、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介紹
2016年前我校會計學院分別按照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三個專業單獨招生,“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分別設為6、5、4學分,相應地會計專業6個學時,財務管理專業5個學時,審計專業4個學時。針對不同學時,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均有所不同。2016年開始實行大類招生,培養方案里“中級財務會計”修訂為大類平臺課,在2017年9月第三學期起開設。課程設置也相應做出調整,統一設為6學分,開設6個學時。課程教學團隊為適應新情況,認真地進行了教學理念的探討和教學改革實踐。以考核方式為改革突破口,合理設計考核體系,為促進教學模式創新和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
二、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特別是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應用的環境下,結合長期教學“中級財務會計”的經驗,課程組老師們與時俱進,轉變教育理念,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該課程教學改革總體思路:以考核方式為改革突破口,合理設計考核體系,并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建立和完善以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以考核方式改革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真正體現“教師引導,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通過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建設和完善動態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多樣化和靈活的學習支持服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
三、教學改革具體內容
根據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課程組從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考核方式、教材、課件、案例庫、教學延伸平臺等方面做出及時修訂與更新。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訂并統一教學大綱
由于我國近年陸續出臺或修訂了相關會計法規和準則,特別是2017年以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資產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中國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修訂及增值稅的改革等情況,課程組教師也持續更新了課程教學大綱,統一確定了適合6個課時教學內容的范圍,把最新的學科動態反映到教學大綱中。
(二)教材更新
我校“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一直選用其他大學出版的優秀教材,對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長期的教學中,任課教師也發現一些不太適應我們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于是結合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組織課程組的教師編寫了《中級財務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實驗》教材各一部,由科技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希望在實際教學運用中能發揮好的作用,以提高教學質量。
(三)優化和統一課程的教學要件
課程教學改革中,課程教學團隊非常重視教學要件的配備。每位任課教師每學期開學之前不僅要提交教學八大件:課程教學范式改革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學進度表、課程設計表、教學使用案例集、教材及參考書目錄和考核方式改革實施方案,還要求單獨提交及時更新學科領域變動的相關內容。課程組負責人還獲得學校本科課程教學范式改革優秀等級,并獲“多媒體課件評比一等獎”和“優秀課程考核方案二等獎”。
(四)統一和完善課程案例庫
由于過去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三個專業課時不統一,各任課教師教學中采用的課程案例也各不相同。現在集中課程組的教師討論后,統一和完善了案例庫。每章配有2-3個以實際上市公司為主的真實案例,除了保留一些經典案例之外,及時更新和補充了相關的案例。
(五)建立和完善網絡教學系統和新型的期末考試試卷庫
依托學校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除了提供課程相關的各種教學資料,便于學生下載學習,還在網上專設版塊由教師組織討論課后案例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又重點建立了每章配套的測試題庫。跟隨教學進度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以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和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期末考試新型試卷設計的具體題型有:案例分析題,計算題,業務核算綜合題,編表題,側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
(六)設計多元化的考核體系
通過多元化的考核體系的設計,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過程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加強自學能力。主要從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團隊合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等多方面來合理地綜合測評學生的成績。課程綜合成績構成的具體內容有:1.平時考核占30%,包括個人學習表現和團隊合作表現兩個方面。個人學習表現主要考核學生日常考勤、課堂提問、回答問題、課堂練習、課后作業、課后閱讀和BB系統題庫測試。團隊合作表現主要考核學生參與團隊討論的積極程度以及團隊成果展示表現情況。2.專業能力考核占30%,包括專業小論文寫作、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和課程實驗項目。3.綜合知識考核占40%即:期末卷面新題型考試。
四、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學校評審中獲得優秀等級。在期末的教學反饋問卷中,絕大部分學生認可任課老師的教學模式,也肯定了自己在個人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等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因為本課程“內容多、難度大”的特點,教學改革中仍然出現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學生對學習模式轉換和學習壓力增加的不適應。從本課程綜合成績構成可以看到,本課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工作量也比較大。從原來長期依賴于教師主導的“被動學習”傳統教學模式下,轉換到自主學習模式下,更側重的是培養和訓練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部分學生的思維習慣轉化不及時,抱怨學習任務重、要求高,學習很吃力。這是常見的現象,確實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在第六周專門設置了一個環節“困惑與解惑”,要求老師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難,提供各種方法,更有耐心地疏導和幫助,使其正確理解課程要求和進一步提高適應能力。
(二)在綜合成績構成中包括團隊合作表現的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每個學習小組5-6人,雖然是學生自愿組成,但是從學生的團隊表現自評和團隊成員互評的信息反饋中可以看到,學生肯定了學習小組的重要性和作用,但是在團隊合作過程中,也確實存在著個別學生“搭便車”的行為。以往每個小組都是由某個同學固定擔任組長,確實有時發生團隊任務淪為組長“個人完成的任務”。鑒于此,任課教師設計了組長輪流制,這樣每個同學在自己擔任組長期間也希望得到其他成員的支持和幫助,那也會主動地去幫助別人,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組員之間的合作并限制了“搭便車”。
(三)在能力考核方面設計的小論文寫作、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和課程實驗項目,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專業論文的寫作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小論文寫作主要是訓練學生掌握學術論文撰寫的基本方法。分析上市公司最新的財務報告,主要是培養學生能結合實際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課程實驗項目則是訓練學生實務中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十六周的教學安排,每周六節課,共96個課時,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全部十五章的教學任務,課堂時間很緊張。課程實驗在課堂的開展時間有限,更多的是課后進行。雖然也設計了考核標準,但是仍然無法完全保障每個學生的實驗得到高質量完成,故仍需要繼續研究和完善措施來提升實驗質量。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