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穎?鐘男
摘要:財務共享模式的興起,改變了企業對財務人才的需求,高校應順應變化,優化財務類課程體系,以滿足市場需求。文章通過闡述財務共享模式下高校財會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目前財會類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財務共享;課程體系;改革
近年來財務共享模式在我國大中型企業中的興起,對傳統的財務工作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上到企業管理者,下至具體的操作人員,無不感受到變革帶來的影響和創新,高校作為財會類專業人才的主要輸出地,更應該在新形式下積極思考和探索,以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
一、財務共享模式與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概述
財務共享模式就是在企業中建立獨立的共享中心,通過制定統一的財務標準和財務流程將企業內各業務單元中相同的業務集中至該中心進行統一處理。其核心就是在財務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將大量的財務工作細化歸類,統一處理。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不但可以將繁雜的工作標準化,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還可優化了財務流程及降低財務管理成本。據統計,世界《財富》500 強中 50%的企業以及 100 強中 80%的企業均實施了財務共享服務。并且在 2013 年德勤和ACCA對中國企業的財務共享服務做的調查顯示,中國有接近70%的企業正在使用或者是計劃使用財務共享服務。財務共享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的優化是顯著的及可量化的,財務共享模式是未來每個大中型企業財務工作的發展趨勢。在財務共享中心的標準化處理模式下,工作被極大的細化,工作人員根據自身的專長分工進行處理,降低了對財務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但同時也在數據分析預測、對信息化技術的利用、風險防范等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程體系是指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構建的教育內容和進程的總和。高校的課程體系一般包括通識課程體系和專業課程體系兩大類,通識課程體系是針對所有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而專業課程體系是針對不同專業學科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的,提供專業能力與素質培養,即培養適應特定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屬于專業課程體系,其設定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能夠適應財務工作崗位的能力。
二、財務共享趨勢下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然性
財務類課程體系制定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適應財務工作崗位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傳統的財務工作崗位對專業素質與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熟悉財經法規,財務處理能力包括審核原始憑證、填寫記賬憑、熟練運用財務軟件等能力,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是圍繞這些能力設定的培養目標,從而制定相應的專業課程體系,但是隨著財務共享模式的興起,財務工作模式發生了改變,對財務人才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財務共享中心,標準的財務流程替代了傳統財務工作中繁重的日常核算,財務人員不必再陷入大量的基礎數據的核對與整理加工,而將工作的職能更多的轉向管理決策功能,參與到管理層的決策中去或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持,要為整個公司的發展提供更為可靠的財務數據,為公司的全面預算管理、財務風險預防提供支持,包括預算的編制與執行,投融資決策、企業并購等財務決策領域和資本運營、風險管理等方面。財務共享下,會計職能更多的向管理職能傾斜,并且對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改變直接影響到財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當然,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載體,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三、目前高校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院校的財會專業的課程體系還只是過去傳統的體系模式,即財會類核心課程主要是教會學生在商品流通行業或工業企業的模式下如何進行賬務處理,包括手工和電子賬,熟悉不同的財務操作軟件等,這樣的課程教學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未來企業人才需求中不具有競爭力。具體來說,目前我國高校財會類課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課程內容單一
首先,在財務共享模式下,由于標準化流程的建立,傳統的會計“核算”職能被弱化,財務人員會投入更多精力到“管理”領域,比如企業預算的編制與執行,投融資決策數據分析,財務風險管理等,而目前大多數高校財務專業課程的設置都還是圍繞著會計“核算”職能展開,如“初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會計實訓”這樣的課程,而這些課程沒有或很少體現會計的管理職能。
其次,財務共享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技術下的大數據信息的共享,是會計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這就要求財務人員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及數據統計技能,而在財會專業里開設此類課程的學校并不多。
(二)課程比例分配不均,實踐課程質量不高且與理論課程分割生硬
在財務專業課程體系中,比例適當的高質量實踐課程不但能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正是財務共享模式下所強調的人員素質。教育部在2017年下達的對我國高校本??茖I評估的評價指標體系中顯示,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的滿分比例為1:1,而目前我國高校財務專業的課程設置普遍達不到這一比例,主要問題是理論課時偏多,并且理論課和實踐課是分別單獨設置,比如先開設一門“財務會計”的理論課程,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再開設一門“財務實訓”的實踐課程,旨在讓學生接觸實務并將理論運用于實務中,但是將理論課和實踐在時間和空間上生硬的分開,使很多學生學到后面,忘記前面,上實踐課的效果并不好。還有的高校對實踐課的重視程度不夠,開設的實踐課質量不高,也就是按部就班的讓學生做一些會計憑證賬表了事,也無法達到提高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
(三)缺乏財務共享模擬實訓類課程
我國具有正式招生資格的高校為2914,(教育部官網2018年4月),設有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和審計專業的高校分別有639、703和108所。目前國內高校已經開始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實驗室的僅有8所,而已完整建立起財務共享實訓課程體系的學校還沒有。
四、財務共享趨勢下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措施
市場需求決定了供給,財務共享工作模式的興起,使企業財會工作崗位對人員的要求產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決定了財會課程體系統改革的必要性,如不能通過改革提供市場需要的人才,就有被淘汰的風險。針對上述目前存在的問題,應對財務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一系列改革以順應市場的變化。
(一)優化課程內容,針對新的能力需求開設對應課程,壓縮一些傳統課程
既然財務共享模式下基礎“核算”職能已經被削弱,會計的“管理”職能進一步凸顯,那么核心專業課的設置就應向“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傾斜,并且針對財務共享下新的職能要求開發相應課程,如“風險管理”,“數理統計”,“投融資決策”等課程,而對于傳統的會計核算類的專業課程可以在數量和課時上進行壓縮,使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相一致。
(二)加大力度開展實踐課程,提高實踐課程質量,將其與理論課有機結合起來
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出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開設實踐類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財務類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上,一是在課程數量上,提高實踐課程所占比例,盡量達到1:1的理想狀態;二是在教學內容上,將理論課和實踐課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環環相扣地進行教授,不要從時間和空間上人為將其分割為二部分;三是在課程質量上,不要只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通過小組協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通過案例討論提高思辨能力等。
(三)開設財務共享類的實訓課程,或對原有課程進行改革
開設財務共享類的實訓課程無疑是培養適應市場需求人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理想的財務共享實訓課程模式為建立財務共享實驗室,在實驗室中開設一系統與財務共享相關的課程,包括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系列課程、財務共享實施系列課程、財務共享管理運營系列課程及財務共享后臺開發系列課程等。這些課程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學習掌握財務共享的運作模式,不過建立財務共享實驗室的人力物力成本都較高,對于暫時不具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開設一些類似的課程,如云ERP財務流程,或對原有的課程進行一些改革,比如將會計電算化實務一類的課程與云技術相結合,待條件成熟后再建立財務共享實驗室。
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高校課程體系改革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課程體系的制定、修訂必須緊跟市場需求,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