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瓊菁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發展歷程,隨后分析了公立醫院現階段內部控制體系的成熟度,提出公立醫院應從注重業財融合、加大信息投入和加強審計監督入手推動內部控制建設,并建議醫療行業主管部門出臺具有行業特色的內控評價標準和規范,希望能為公立醫院的內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立醫院;內部控制;信息化;業財融合
一、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的發展歷程
醫療衛生行業對醫療機構財務會計的內部控制要求起步較早。2006年6月,國家衛計委(當時為衛生部)頒布了《醫療機構財務會計內部控制規定(試行)》,以醫療機構經濟活動內部控制為中心制定了內部控制制度,成為加強醫療機構財務管理的重要措施。
2012年,財政部頒布出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規定,要求行政事業單位自2014年起全面實施內部控制。2015年,財政部下發《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行政事業單位于2016年底前完成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實施工作。
不論是《醫療機構財務會計內部控制規定(試行)》還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對于公立醫院來說,內部控制的核心目標都是要合理保證醫院的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同時能夠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其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二、對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的評價
依照財政部的工作部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開展已有三年。為從不同角度了解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情況,筆者設計了“公立醫院內控建設與評價情況”調查問卷,分別邀請醫院內部參與內控建設與評價的人員(以下簡稱“內部人員”),以及參與過醫院內部控制咨詢工作的外部審計、咨詢人員(以下簡稱“外部人員”)參與調查,形成統計結果。同樣的問題,不同身份的人員有不同的看法,值得探討。
(一)對于醫院內控建設成熟度的評價結果存在些許不同
無論是內部或外部人員,均認為醫院的內部控制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94%的外部人員認為醫院的內控建設成熟度已達到“簡單級”或“發展級”標準,但僅有76%的內部人員認可這一說法。外部人員的認可度高于內部人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醫療衛生機構的內部控制建設起步較早,尤其是公立醫院,已基本建立起一套相對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因此,公立醫院的內控整體水平在行政事業單位中相對較高。
2.內部人員更加了解醫院自身的運行情況,對執行結果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因此對于本單位的內控建設成熟度可能會得出低于外部人員所給的結論。
(二)對于醫院是否明確內控評價與監督責任部門的看法不同
61.63%的內部人員認為醫院已明確內控評價與監督部門的職責歸屬(其中有22%的內部人員認為本院財務部門為內控評價部門),但只有16.13%的外部人員認同這一說法。
顯然,對于醫院內控的評價與監督職責,內部人員與外部人員有著不同的理解。外部人員清楚了解內控建設與內控評價的職責不同且具有“不相容”性,而內部人員則可能在職責分工和流程認識上將內控建設與評價工作相混淆,仍有一些醫院由財務部門承擔內部控制的評價工作。
可見,公立醫院的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以持續的監督和不斷的評價來進行自我完善和優化。現階段,部分公立醫院尚未明確內控評價的牽頭部門。獨立評價職責不明,內控評價的客觀性有效性就無法得到保障,可能導致內控建設成為一套“形式主義”的《內控手冊》,無法確實達到管理目標。
三、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的運行與維護
在政府主管部門和各級單位的不斷努力下,公立醫院的內控體系已初步建成,未來必將逐步向“縱深”發展。公立醫院肩負新醫改的重任,要想做好內部控制工作,除了不斷提升管理層的重視程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專業能力外,還應從以下角度出發進行推動。
(一)注重業財融合,以一體化為目標推動內控建設與實施
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防范財務風險的能力。公立醫院業務構成復雜、資金量巨大,更應重視業務與財務活動的有機融合,以構建、推動和提升內部控制管理水平。
實現業財融合,需要轉變機構文化、思維模式、組織模式和行為方式。醫院必須統一思想,打破部門壁壘,加強業務、財務、內控人員之間多層次的交流與溝通,避免信息孤島的出現;在具體業務推動上,建議以全面預算管理為切入點,逐步推動業務流、財務流、資金流之間的信息集成,切實將內部控制的管理貫穿于經濟業務行為的每一個重要環節。
(二)加大信息化投入,革新現有工作流程
公立醫院應充分重視信息化建設,按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對醫院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再造,建立符合內部控制要求的制度體系,形成規范化的業務流程,并以信息化手段鎖定業務實施權限和步驟。同時,醫院要實現信息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包括醫院內、外各業務信息系統的對接與數據共享,逐步建立“一次輸入、多次使用、環環相扣、互相牽制”的內部控制信息系統。
(三)強化內部審計,監督內控運行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加強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手段。公立醫院應建立由內部審計部門牽頭組織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發揮內部審計的專業性和獨立性,鼓勵內審人員在業財融合的基礎上以業務審計為主要評價手段,結合財務報表分析,將專項監督和日常監督相結合,加強風險防控,推動形成制衡有效、運行順暢的內部控制系統。
四、健全和完善醫療衛生行業內部控制體系
公立醫院作為事業單位的一個重要構成,其內部控制整體水平的提升,還需要依靠上級部門的領導、統籌與支持。
(一)建立一套符合公立醫院管理需求的內控評價指標體系
現行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中對于內部控制評價指標評分體系的設計,已不能完全符合公立醫院的管理需求。建議上級部門從醫院實際出發,建立一套具有行業特色的內控評價指標體系,并將“科研經費”、“后勤外包”等重點風險領域納入其中,使得公立醫院的內控評價工作能夠有的放矢,更加精準。
(二)統一部署信息化建設,實施動態監控
各公立醫院在實施內控建設與評價的信息化工程時,往往以現有信息系統為基礎,各行其道,導致上級部門在進行管理時無法統一標準,且對于內控缺陷的跟蹤存在滯后性。建議上級部門針對內控相關業務統一部署信息化建設,明確風控標準,實施動態監控,實現無死角的實時監督。
參考文獻:
[1]趙衛群,李精鐘,陳立群.新形勢下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的新要求[J].財務與審計,2017(2).
[2]韋華.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優化路徑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22).
[3]王桂榮.醫院財務內部控制中內部審計的作用探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2).
(作者單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