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明顯,隨之而來的諸如醫療、日間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養老問題都是亟需解決的。特別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滿足新市民的養老需求也是新區政府重點關注的民生項目,本文基于對藏龍島園區現有養老情況的調查,針對智慧社區居家養老多需要的條件,分析了藏龍島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的可行性。
【關鍵詞】 智慧社區 互聯網+ 居家養老
引 言
2000年以后,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呈現出速度快,比重不斷上升的狀況。據預測,截至2020年,老齡人口的規模將超過總人口數量的20%,銀發事業面臨新的挑戰。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和“原子化”,一方面因為各種原因子女無法全心照料老人,另一方面社會養老機構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如何能夠既能滿足老人現實的各種需求,又能讓老人在家和子女的陪伴下安度晚年,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提出,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
一、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概述
(一)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概念
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是圍繞著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醫療服務、精神慰藉等各項需求,利用社區現有的醫院、服務中心、超市、人員等資源,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社交網這類現代化的科技產品,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居家的老人提供及時性、便捷性、精確性、預測性和低成本的養老服務。 從而破除傳統社區養老的信息溝通不暢、受益面過窄、社會化程度低及服務內容有限的困境。
(二)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特點
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是將過去主張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補充的單一模式,借助現代化的技術進行融合。具有及時性、便捷性、精確性和預測性四個特點。及時性表現在通過入戶的互聯網技術,手環或者其他呼叫器等載體,當老人有各類需求的時候,提供服務的各類機構能夠迅速獲知并響應,及時提供相應的服務。避免因為不及時導致的老人傷亡等事故。便捷性表現在利用的是現有的社區的資源,重新整合人員、技術、設備、資金等,以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提供養老服務。精準性在于社區引入的各類服務機構都是針對老人們最有需求的服務,信息精準的傳遞,服務精準的提供。預測性主要在于依據現階段大數據和云技術,獲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老人們各類共性的和個性的服務,有針對性的對老人的健康狀況、服務類別、心理需求等作出預測,并形成相應的預警機制。
(三)智慧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功能
智慧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目標是以老人為本,使他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健康和快樂。如圖所示:首先,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助餐(不想做飯或無法做飯的老人能夠準時吃上可口的飯菜)、助潔(無勞動能力的老人能定期有人上門提供房屋、灶具的清潔服務、家電維修)、助醫(有需求的老人能有人及時上門陪到醫院治療或者代取藥)、代辦服務(代購生活必需品、帶領物品、代繳各類費用);其次,提供健康的醫療保健服務。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提供包括身體、心理或營養方面的健康咨詢;啟用智能化產品,提供健康動態監測服務,進行遠程健康管理服務;緊急時刻提供醫療救助,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為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提供康復保健服務。再次,提供精神慰藉服務。傾聽或陪同老人聊天,提供關愛服務;開展各類文化互動和興趣講座及旅游相關信息,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根據老人心理狀況,進行心理疏導服務和精神關愛。
二、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條件
(一)政府主導、政策支持。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本質上屬于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故必須有政府來主導這一事項。一方面,政府要做從宏觀層面指定發展規劃,完善相應的政策,使得智能養老服務體系具有長效機制。同時加大對于服務體系相關的機構、人員及運行的監管,保證服務的質量和老人的利益。其次,要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及相關從業者的補貼。我國的老年人經濟收入偏低,慢性病等醫療支出占比較大,且受到傳統觀念“倒貼”子孫的限制,愿意投入用于智能養老這一高質量養老模式的資金不多。護理人員工資低、社會地位不高,從業人員較少。
(二)技術支撐條件。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是建立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之上的,擁有涵蓋老年人基礎信息的數據庫和能夠對老人們進行信息搜集、統計分析和精準推送的服務平臺。以及能夠通過現有的電話、手機APP和電腦等終端設備接收服務的技術。如果缺少了相關的技術及與時俱進的技術人才,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很難建立。
(三)社會參與和市場運作條件。僅依賴政府和社區的工作人員遠遠不能夠滿足智慧養老的多樣化且便捷的服務。必須通過政府購買或貼息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或者鼓勵公益組織、志愿團隊加入到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中,提供及時個性的養老服務。同時要引入市場化的競爭機制,包括平臺的運營商和服務的供應商等所有的企業公平競爭,老人及其家屬自主選擇來獲取服務。
(四)意愿支撐條件。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以老人的需求為導向的,能否以一個相對合適的價格使得有現實需求的老人愿意主動購買這項服務,利用現有的技術和培訓服務,推動銀發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安心便捷的接收這項服務也是當前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還必須根據各地具體的情況,調查社區老人的養老意向,提供更為合適的智慧居家養老服務。
三、藏龍島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藏龍島概況及居民養老現狀。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藏龍島園區位于武漢市主城南端,東、北臨東湖高新區,南臨牛山湖,西鄰江夏區五里界街及湯遜湖。園區下轄4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總面積43.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8萬人。
在城鎮化過程中,藏龍島園區的大量農業用地被征收來用作建造廠房、修路以及圈成開發區,園區農民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轉為新市民。雖然政府在安置過程中,實施了人性化的方案,但補償多為實物型的資產。拿到手的每月退休金僅300元。大多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除種地以外的實用性技術,打工時貨幣收入均不高,多在500-2000之間。且收入來源主要是出租自家房屋所得租金或者到附近企業、學校從事看門、食堂、保潔等工作所得。子女多外出打工,無暇照顧家中老人,有勞動和自理能力的老人均為自己照顧自己或由配偶相互支撐照顧。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形式單一,內容有限,且多面向于“三無”老人,不能令大多數老人滿意。過半數老人需要社區展開全方位醫療保健的服務,少數人對日托服務和學習培訓以及心理撫慰產生需求。進一步分析發現,老人心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這一方面,社區仍需加大力度。
(二)武漢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實踐情況。2017年,武漢市漢陽區開展了智慧社區居家養老的實踐活動,主要任務包括“搭建一個平臺、成立三大支撐”,通過“互聯網+”的技術連接起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和醫養結合三個重點。首要任務是引進運營商,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投入320余萬元建立“漢陽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實現24小時對接服務;為全區63819名老年人建立了電子檔案,形成老齡人智能服務分析管理數據庫;同時培育和吸納了社區周邊的居家養老服務商1200余個,提供24小時服務。其次漢陽區為推進智慧化養老服務的建設,投入大量智能設備。試點為60名老人發放諸如手環類的智能穿戴設備,提供了生理監測、心理安撫、緊急救助、親情關懷等服務;特別為3個社區的空巢老人家庭和19家養老院安裝監控,實行家庭、社區遠程看護,對安全和服務質量跟蹤管理。最后是推進“互聯網+養老”融合發展。根據老人們多樣化的需求,拓展相關服務項目,列如助餐服務、助潔服務和助醫服務等,開展網上醫療咨詢和代取藥送藥上門。四是加強養老服務人員培訓。公開招聘大學畢業生從事養老相關服務,組織專業機構培訓護理人員460名,提高養老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武漢市民政局召開的2018年養老工作業務會明確表明,今年武漢“互聯網+”三助一護(助餐、助潔、助醫和遠程照護)養老服務有效應答的街道將超過20%。武漢將通過社區嵌入模式、中心輻射模式、統分結合模式,推進發展“互聯網+”三助一護養老服務。
(二)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角度。早在2015 年 4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和全國老齡辦聯合下發通知,提出在養老領域推進“互聯網+”行動。2018年1月16日,武漢市人民政府下發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推進“互聯網+居家養老”新模式實施方案的通知》(武政規[2018]1號)的文件,從政策上支持推進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2018年3月20日,江夏區召開民政工作會,明確提出將全面對接“養老服務網”:全面實施“互聯網+居家養老”行動計劃,建成互聯網+養老”區級平臺,并進入實質運營,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醫、遠程照護等服務。
2.財政支持的角度。 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補貼。一是建設費用的補貼。武漢市政府明確表示對于各區新建或者改建而成的中心輻射和社區嵌入式服務網點,按照其用于市內建設及設施設備購置費用的50%的標準,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與5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二是失能老人的補貼。對于65歲以上經濟困難且失能的老人,每人每月補貼200元-800元不等。三是居家養老護理人員的補貼。居家養老護理人員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資格證的,可享受相關補貼,且連續從業第三年開始,按每月100元給予崗位補貼。除此之外,政府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于服務社會效益好和群眾滿意度高的各社區,下撥每年不低于200萬的資金。
3. 技術支持角度。江夏經濟開發區藏龍島科技園與華中科技園、武大科技園、武工大科技園毗鄰,轄區擁有眾多高新技術和互聯網產業項目,園區內教育資源豐厚,高精尖類人才眾多,通過現有的各項技術已經能夠解決平臺搭建、數據庫運營和終端接收等軟硬件問題。同時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瞄準了智慧居家養老服務這一商機,專門從事相關的“大數據的處理能力、云平臺的分析加工能力、構建涵蓋基礎設施模塊、數據庫模塊和業務管理模塊的云模式”等技術的研發,并在武漢其他區成功實施。藏龍島區將聚集更多的資源、人才和技術,更好的為智慧社區養老服務。
4.社會參與角度。政府積極打造智慧城市,開放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市場。一是采用政府購買或者貼息的方式,吸引各類組織加入到這一服務中,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引進品牌餐飲服務商、保潔公司、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及相關互聯網企業來解決老人們的吃飯、保潔、醫療及遠程照護等問題。二是探索建立“養老志愿服務時間銀行”,鼓勵公益組織和社會人員參與到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中,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三是轄區內眾多的高校及高校公益組織,積極引入大學生加入到志愿養老服務中,閑暇時間陪伴老人聊天、散步,開展心理慰藉服務。在給老人帶來溫暖的同時,也使大學生傳承了“尊老、愛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5.老年人養老意愿角度。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藏龍島開發的老人們對于及時性、便捷性、精確性和預測性的智慧居家養老服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因為大多數老人收入有限,故政府能否以一個相對合適的價格提供給他們智能化的服務,成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而且智慧居家養老模式本身符合“養老不離家”的傳統觀念,使老人們在享受現代化智能化的服務同時也能兒孫滿堂的頤養天年。
綜上所述,在政府大力的推進和政策扶持之下,在相關技術飛速發展之下,在各方營運商、服務商、社會機構和公益團體積極參與之下,在園區老年人殷切需求之下,藏龍島開發區政府迫切的需要在轄區內融合各方資源,做好頂層設計,構建一個智慧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玉輝 : 《打造“互聯網 + 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載于《中國民政》2016 年第11 期.
[2] 馬麗霞:《智慧城市視角下社區居家養老 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載于《經濟研究參考》2017年第32期.
[3] 趙紅 : 《桐鄉市三步走助推“互聯網 +養老”試點 工程》,載于《中國民政》2015 年第9 期.
作者簡介:丁丁 ,(1981,1-) 女,漢族,湖北武漢,講師,研究方向:養老和養老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