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津
摘 要:本文通過將遼寧省遼陽市宏偉區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的現狀分析,對比內部優勢和劣勢等因素做綜合調查研究及分析, 最后提出宏偉區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建設;對策
1 宏偉區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現狀
宏偉區是一座環境整潔優美、生態良好、宜居和諧的文明城區。截止2016年,宏偉區建成區內公園、游園等共165.7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2.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2平方米。雖然區域整體森林覆蓋率已達到創建遼寧省森林城市的要求,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綠地空間分布不均,公園輻射存在空白。此外,城區綠地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現有綠地主要分布在宏偉區中西部城區,遼陽石化附近公園綠地服務半徑未能達到城區全覆蓋,仍不能全部滿足“市民出門500米有公園綠地”的要求,只能采取道路林網綠化的方式,綠道寬度有待增加。其次,城市未能充分體現本土特色。綠地建設對優良鄉土景觀樹種和珍貴樹種應用不夠,未能充分發揮本土自然資源和特色人文資源的優勢。第三,防護綠地仍需要進一步提升數量及質量。需要建設足夠的防護綠地以保障生態安全和人居環境。
2 SWOT分析
2.1 優勢
2.1.1 自然本底良好
宏偉區地處遼寧省中部腹地發達城市群南側,距離遼陽中心區5km,總面積14989公頃,通過沈陽航空港和大連港口貫穿全國。處于遼東山地丘陵與平原過渡地帶,地貌類型齊全,地貌分區規整,地勢由東南向西遞減。區內自然地理形態多樣,有河流、草地、溫泉、冷泉等不同要素及礦產資源,作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遼陽的一個城區,宏偉區擁有4A級旅游景區,城市近郊旅游資源可觀,受地理區位的影響,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為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境內現有植物854種,有記錄的脊椎動物共計5綱31目69科227種,無脊椎動物15綱39目82科486種,農林業昆蟲300種。
2.1.2 人文底蘊較深厚濃郁
宏偉區的應真寺、曙光鎮的玉皇廟都充分展現了宏偉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宏偉區有文化館2個,公共圖書館2個,檔案館1個,數字影院3個,農家書屋35個,城市社區書屋6個,民營演義團體8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個。
2.1.3 生態基礎較好,新規劃區綠地按指標嚴格建設
2016年,宏偉區市域森林覆蓋率為30.72%,城區綠化覆蓋率42.9%,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7平方米,居民日常游憩綠地數量16個,基本滿足市民出門500米有休閑綠地的要求。
2.1.4 林產建設水平穩步提升
一是科技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積極開展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新建寒富蘋果、大榛子基地等基地3處,面積500畝,輻射帶動農戶120多戶。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栽培管理技術,實現了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提高果品質量、增加單畝產量、減輕田間作業強度,推進現代化林業發展的目的。二是林木種苗建設得到鞏固。全區現有林木良種基地1個、面積0.02萬畝、苗圃1處、苗木年產量1.1萬株。
2.2 劣勢
2.2.1 森林資源分布不均,缺乏生態廊道連接
森林植被分布東高西低,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較低,生態服務功能有待提升。遼陽宏偉區森林蓄積量225832立方米,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56立方米、公頃,遠低于全國水平。山區殘次林和灌木林需更新改造,飛播林因密度過大而生長緩慢,純林面積比例大,混交林面積小。
2.2.2 人均水資源匱乏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短缺問題不斷加劇,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宏偉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宏偉區人均占有量616.9平方米,略高于遼寧省平均值,仍屬于嚴重缺水地區。而隨著宏偉高新經濟開發區工業發展,用水量大大增加,在宏偉區十三五規劃匯中將引用楊家水廠作為工業用水第二水源地,在相鄰的前進河小流域地下水將缺乏補償,這將不利于東部山地-溝域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2.2.3 生態文化建設有待提升
宏偉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大量的文人資源,但目前城市公園、街旁綠地、森林公園等休閑場所環境解說信息較少,缺少科普標識,一些老齡化樹木具有文化意義缺乏擇優保護,休閑型綠地缺乏植物文化演繹、地帶植物景觀意境。
2.2.4 城市綠地規劃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強
宏偉區生態建設基礎不錯,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中心城區森林質量和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規劃范圍內主要道路新華路宏偉路等防護綠化、新開河沿線護岸綠化以及城區與城郊邊際缺乏生態風景林與城市森林體系建設有一定差距,沒有形成有效的森林生態網絡,有待提升;二是城市建成區綠地網格體系仍不夠完善,綠化布局不盡合理。主要體現在老城區綠地率不高、刺槐等樹種老化,部分綠地喬木樹種和用量不足,公園綠地面積及分布不均,東部工業區缺乏服務半徑內的公共休閑綠地、部分單位庭院綠地面積不足等方面。宏偉區的城市綠地規劃的前瞻性與指導性亟待完善。
3 對策和建議
3.1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根據宏偉區生態現狀基礎性分析,以建設生態安全格局為目標,增強區域生態格局與功能空間上的連通性,構筑生態平衡的網絡格局。根據生態要素發揮的生態功能的差別,選擇相應的保護控制對策,形成該區域內“生態基底、網絡聯系”的生態安全格局。
3.2 深度整合自熱資源與人文資源,深化生態文化建設
宏偉區歷史悠久,人文優勢明顯,代表了生態文明建設程度。森林城市的重要特色在于把森林、樹木與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建立森林公園、城市森林綠廊、森林農業觀光旅游帶、生態科普教育基地、森林健身步道等慢性系統、森林城市標識系統,在重要場館、景區、農林觀光點燈處設立參與式、體驗式的生態課堂,使人們可以直接體驗城市森林提供的生態、經濟和文化等各種產品,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全民意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3.3 大生態修復力度,建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生態系統
宏偉區應強化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嚴格控制龍石景區水源保護區、新開河上游河道及前進河水系兩側等生態敏感區域。加快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城市主要道路綠色廊道及工礦區、邊坡生態修復工程。健全外來動植物疫病疫情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構筑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安全防護網絡。
3.4 生態建設為指導,因地制宜規劃
森立城市建設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林木的管護也要因地施策,科學管理。為創新森林城市建設機制,各地還要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市場主導的森林城市運作機制,實現“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連、山水相映、綠美相擁、產城融合”,有效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和城市生產力、競爭力。
3.5 宣傳生態意識,提高市民素質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普惠民生的福祉。要鼓勵群眾參與義務植樹和城市綠地與樹木的認建、認養、認管,努力實現參與社會化、建立多元化、管護長效化。營造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電視、刊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短信、微信等新興媒體,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引領者。此外,培育社區文化,充分依靠民間與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社區文化參與面廣,影響力大,從而構建以點帶面,以線帶片,以城帶鄉的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