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金
(中江縣人民醫院下肢骨科,四川 德陽 618110)
跟骨骨折屬于臨床上常見的骨科疾病。在臨床上,跟骨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發生率的2%,其中距下關節骨折占跟骨骨折發生率的70%。臨床上對跟骨骨折患者主要是使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是,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選擇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對跟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經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法是臨床上治療跟骨骨折的常用術式,但實施該手術的切口較大,不利于患者的預后。經跗骨竇切口置入鋼板法是一種微創術式,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了推廣應用。為了探討使用經跗骨竇切口置入鋼板法與經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法治療跟骨骨折的效果,筆者對中江縣人民醫院下肢骨科收治的106例跟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間中江縣人民醫院下肢骨科收治的106例跟骨骨折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符合跟骨骨折的診斷標準。2)患者的跟骨骨折未波及到其后關節面。3)根據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標準,患者均不屬于SandersI型骨折及SandersⅣ型骨折。將這106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53例患者。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21例;其年齡為21~68歲,其平均年齡為(36.8±2.8)歲。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33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20~66歲,平均年齡為(35.8±2.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協助其取合適的體位并對其進行麻醉。對A組患者使用經跗骨竇切口置入鋼板法進行治療。其手術的方法是:1)在患者患足的跟骨外踝尖向前經跗骨竇至跟骨前突的外側做一手術切口。2)銳性分離患者切口后方的距下關節囊,適當顯露跟骨后的關節,向骨折位置置入專用的骨撬,將向前下方翻轉的距下后關節面向上方翹起。選取直徑為3.5mm的斯氏針,向前下方沿著跟骨縱軸將其置入并輔助撬拔患者患足的距下后關節面,對其骨折進行復位。對骨缺損較大的患者,可選擇人工骨植骨進行支撐。在此基礎上對患者的跟骨外側壁進行橫向擠壓,恢復其跟骨的寬度。3)使用C型臂X線機對患者的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觀察。確定患者骨折復位成功后,在其跟骨的后外側平行于跟腱處縱向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再沿著跟骨外側壁向前方進行銳性分離,在貫通前方切口后構建外側壁隧道。4)將鋼板由患者跟骨的后方切口向跟骨前方置入。分別將多枚螺釘擰入到患者跟骨體后部、跟骨前突以及距下關節面,將其中1枚螺釘由跟骨外側壁斜向內上方擰入其載距突進行固定。5)縫合手術切口[1]。對B組患者使用經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在患者的跟骨外側做一“L”形延長切口。切口由跟腱及腓骨后緣間的外踝上方5~6 cm之處起,向下到跟骨體的中點,再以弧形向跟骨體前方延伸到第五跖骨基底為止。2)切開患者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到達跟骨處,然后,緊貼其跟骨外側壁由下及上地對其全厚皮瓣進行剝離,暴露其跟距、跟骨外側壁以及跟骰關節。選擇三枚克氏針由患者切口處的皮瓣下方分別向腓骨、距骨及骰骨鉆入,再將克氏針向上方折彎將其切口處皮瓣牽開,將其跟骨外側壁以及距下關節面充分顯露。3)選擇直徑為3.5 mm的斯氏針,由患者的跟骨縱軸向下直達關節面下方的骨塊進行撬拔。并向患者跟骨骨縫置入骨膜剝離器,撬起其關節面,對跟骨Bohlers角進行校正,對其外側骨折進行復位。向內側擠壓患者的跟骨外側壁,恢復其跟骨的寬度。4)使用C型臂X線機對患者的骨折恢復情況進行觀察,確定其骨折復位成功后,在其跟骨外側放置跟骨鋼板。5)縫合手術切口[2]。
術后,觀察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及其手術的時間、切口的甲級愈合率及住院的時間。
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優秀、良好、尚可、較差4個等級。優秀: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消失,其跟骨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良好: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消失,其跟骨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尚可: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其跟骨關節功能有所改善;較差: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未消失,其跟骨關節功能未改善。總有效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A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略高于B組患者,但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A組患者手術的平均時間、住院的平均時間均短于B組患者,其切口的平均甲級愈合率高于B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甲級愈合率及住院的時間的對比
跟骨是人類足部最大的一塊跗骨。跟骨骨折多是由從高處跌落時,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臨床上可根據Sanders分型法將跟骨骨折分為SandersI型至SandersIV型四種類型。一般通過測量其后關節面塌陷是否超過2 mm來確定其骨折的類型,進而將其作為是否需進行跟骨關節內骨折手術的指征。由于SandersIV型骨關節內骨折造成的粉碎性骨折較嚴重,經跗骨竇切口法的切口對患者骨折部位暴露的不充分,骨折復位困難,故SandersIV型骨折患者一般不用經跗骨竇切口法進行治療,故本次研究要求選取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經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法形成的手術切口大,能夠在術中將患者的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來,可進行良好的骨折復位及固定。但實施該手術對患者患處進行剝離的范圍較大,其手術切口不易愈合,易發生并發癥。經跗骨竇切口置入鋼板手術為微創術式。實施該手術的手術切口小、術后并發癥少,對手術區皮瓣血運的破壞小,術后切口易愈合,不易發生皮瓣壞死的繼發性感染。經跗骨竇切口置入鋼板手術所使用的跟骨微創鋼板,與普通鋼板相比,具有結構簡單、螺孔分布合理等優點,可對跟骨前突、跟骨后部及跟骨體部進行固定,并能固定后關節面下方的骨折塊,通過三點固定的方式,形成牢固的支撐[3]。本次研究表明,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相比差異不明顯,但A組患者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B組患者,其切口的甲級愈合率高于B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跟骨骨折患者使用經跗骨竇切口置入鋼板法與經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均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但使用經跗骨竇切口置入鋼板法進行治療的患者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切口的甲級愈合率更高。
[1] 徐浩,張曉劍,黃晟,等. 經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療效分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7,25(12):1139-1142.
[2] 徐浩,蔣元斌,劉耀輝,等. 傳統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與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5,55(01):86-88.
[3] 董鑫華,孫曉,柴君雷,等.經跗骨竇入路微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J].中醫正骨,2014,26(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