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玲, 吳家棟,陳凱炎,文躍進
(福建醫大附屬寧德市醫院口腔科,福建 寧德 352100)
齲病是一種細菌性牙組織損傷,多見于3~14歲的兒童。臨床研究表明,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口腔清潔度不夠及家長缺乏口腔衛生知識是引發兒童齲齒的主要因素[1]。齲病會引發牙齦疼痛,從而可嚴重影響患兒的進食和消化;齲壞的牙齒色澤灰暗,表面粗糙,嚴重影響患兒的面部美觀;此外齲病還容易誘發牙周炎、牙齦囊腫和扁桃體炎,從而可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2]。為了探討兒童發生齲齒與其口腔衛生習慣的相關性,筆者對寧德市的1440名兒童進行了以下研究。
在2016年2月至10月期間,福建醫大附屬寧德市醫院口腔科采用多階段、分層、等容量、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寧德市多所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兒童中抽選1440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這1440名兒童及其家長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這些兒童中有女720名,男720名;其年齡為5~12歲,平均年齡(8.5±0.6)歲。低齡兒童由家長代為完成調查配合。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第4版)和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對這1440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組聘請了福建省口腔醫學會預防口腔專業委員會的專家作為技術顧問,由其對調查的整體設計方案和抽樣過程進行監督指導,對檢查者和問卷員進行專門的培訓。問卷員嚴格遵照調查規范開展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標準一致性試驗。醫生在對患兒進行檢查時,采用標準的白光射燈對其口腔進行照射,采用CPITN探針和口鏡對其患處進行探查。完成調查后,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匯總,然后分析兒童發生齲齒與其口腔衛生習慣的相關性。
觀察本組1440名兒童的患齲率和齲失補牙數。齲失補牙數是指被檢查者平均每人口腔中發生齲壞的牙數或牙面數。
對所有的調查表均進行統一的整理和編碼,并將其錄入Epidata 6.0軟件的數據庫中。對上述數據進行唯一性檢查、雙份核對檢查和邏輯檢查無誤后,采用SPSS 20.0軟件和Sperman相關分析法對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1440名兒童中有984名兒童患有齲齒,其患齲率為68.3%,齲失補牙數平均為(3.37±4.08)個;其中有男468名,女516名;男性兒童的齲失補牙數平均為(3.37±4.08)個,患齲率為65.0%;女性兒童的齲失補牙數平均為(3.44±3.88)個,患齲率為71.7%。女童的患齲率高于男童(P<0.05)。詳見表1。
表1 對本組兒童患齲率和齲失補牙數的分析(±s )

表1 對本組兒童患齲率和齲失補牙數的分析(±s )
性別 受試人數(人)齲齒患兒(人)齲失補牙數(個)患齲率(%)男 720 468 3.37±4.08 65.0女 720 516 3.44±3.88 71.7合計 1440 984 3.4 68.3 P值 >0.05 <0.05 >0.05 <0.05
進行口腔衛生習慣調查的結果顯示,本組兒童中每天刷牙2次及2次以上者占27.1%,每天刷牙1次者占54.4%,不規律刷牙者占13.3%;選用含氟牙膏刷牙者占37.5%,不選用含氟牙膏刷牙者占37.5%,對牙膏成分不了解者占25.0%;一年內至少進行3次以上口腔檢查者占28.7%,從未進行過牙齒檢查者占2.2%,不定期檢查牙齒者占20.3%;每天至少食用3次甜食者占67.7%,每天食用1次或2次甜食者占22.4%,幾乎不吃甜食者占10%。詳見表2。

表2 對本組兒童口腔衛生習慣調查結果的分析
進行Sperman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刷牙的頻率低、接受口腔檢查的頻率低及甜食的攝取量高是導致兒童發生齲齒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3。

表3 對兒童發生齲齒與其口腔衛生習慣相關性的分析
兒童齲齒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3]。兒童齲齒分為乳牙齲齒和恒牙齲齒,不同時期的齲齒具有不同的結構形態和齲壞程度。一般情況下,乳牙發生齲壞的幾率較高,易發生于清洗困難的后牙牙合面窩溝和磨牙頰面窩溝,以上頜牙居多。隨著齲齒患兒患牙齲洞的擴大和不斷深入,其牙釉質受損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齲齒患兒對食物的刺激較為敏感,若其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牙齒斷落及畸形。據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兒童齲齒的發病率約為12%。周學東等[4]研究指出,約有三分之二的齲齒患兒存在心理自卑、不善于微笑等心理障礙;盡早對兒童進行口腔清潔和口腔檢查可降低其齲齒的發生率;在兒童長出第一顆牙齒時,就應該定期對其口腔進行清潔。目前,WHO已經將齲齒認定為兒童三大重點防治疾病之一[5]。寧海燕等[6]的研究表明,刷牙的頻率低、大量飲用碳酸飲料是導致兒童發生齲齒的主要危險因素。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本組1440名兒童中有984名兒童患有齲齒,其患齲率為68.3%,齲失補牙數平均為(3.37±4.08)個。進行Sperman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刷牙的頻率低、接受口腔檢查的頻率低及甜食的攝取量高是導致兒童發生齲齒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綜上所述,導致兒童發生齲齒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患兒刷牙的頻率低、接受口腔檢查的頻率低及甜食的攝取量高。兒童家長和臨床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
[1] 王國珍,羅云綱,魏洪濤.兒童齲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8):1545-1548.
[2] 鄒靜.兒童齲病的風險性評估[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4,32(1):1-4.
[3] 胡璇.武漢市兒童齲病監測及防齲措施評估的相關臨床研究[D].武漢市:武漢大學,2013.
[4] 周學東,凌均棨,梁景平.齲病臨床治療難度因素及處理[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7,35(1):1-7.
[5] 鄭玉程.兒童乳牙齲病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32):150-151.
[6] 寧海燕.學齡前兒童齲病的相關因素及預防保健狀況[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6):2535-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