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峰 徐穎穎
【摘 要】目的探討助產專業核心課程《助產學》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方法 選取我校2014級助產專業學生124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組采用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干預前后運用人文關懷意識量表進行分析。結果 干預后,實驗組的人文關懷意識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干預后人文關懷意識得分高于干預前(P﹤0.05)。結論 《助產學》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助產專業人才人文關懷意識。
【關鍵詞】高職教育 助產學 教學模式
分娩對于女性是一種涉及隱私部位且伴隨不安的期待,產婦缺乏分娩知識、與醫務人員關系陌生及“分娩痛苦”導致產婦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目前,臨床產科推行“導樂待產”、“一對一陪護”、“家庭化待產服務”等模式,就是要求我們所培養的助產專業人才除具有扎實的產科專業技能外,還需要能給予孕產婦充分的人文關懷,幫助產婦順利完成分娩過程[1]。本研究旨在探索提高助產專業人才人文關懷意識的教學模式,為助產士人文關懷意識培養提供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2014年入校的助產專業學生124名(均為女生),隨機分為實驗組62名,對照組62名。
2.方法
第一,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魏碧蓉主編的《助產學》教材,教學模式采用理論課堂教學、操作技能教師實訓室示教加學生分組練習的形式。
第二,實驗組采用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教材同對照組,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通過情景教學法、反思教學法(反思日記或討論)引導學生培養人文關懷意識。
第三,效果評價。采用李薇[2]翻譯和修改的JanNyberg研制的人文關懷意識量表。量表的內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數為0.87~0.98。
第四,資料收集 在《助產學》課程開課前和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
第五,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3.結果
第一,對照組和實驗組年齡、戶籍、獨生子女及文理生比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第二,干預前,對照組和實驗組關懷意識得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關懷意識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后的關懷意識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討論
《助產學》是助產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為助產專業人才提供從事助產士工作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助產專業人才在學習這門課程時的專業態度與其日后的臨床能力具有顯著相關性。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人文關懷意識也直接影響著日后工作中人文關懷行為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學生接觸《助產學》這門課程時,對他們進行人文關懷素質教育,培養正確的專業價值觀和人文關懷意識。
本研究在《助產學》教學過程中,根據人文關懷教學目標實施情景教學法和反思教學法。發現干預后,實驗組關懷意識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在《助產學》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關懷教育,即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是可以增強助產專業人才的關懷意識。鑒于目前關于助產專業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僅將情景教學法和反思教學法融入助產專業課程教學中。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將嘗試探索構建更多與助產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和具體操作的策略與方法體系,進一步豐富助產人文關懷教學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顏建英,張龍瑛.產程中的人文關懷[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1):12-14.
[2]李薇,基于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提高的《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設計與實踐[D].河南:新鄉醫學院,2012.
[3]李靜,孫宏玉,鄭修霞.實習護生專業態度與臨床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2006,41(6):535-536.
[4]楊明,嚴如宜,胡春紅.中醫院校護生人文關懷認知和行為能力調齊分析[J].護理學報,2010,1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