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有非虛構作品,敢于把鏡頭對準作者自己,非虛構作品的作者大多以一個旁觀者或記錄者身份出現。因為非虛構強調真實力量,這意味著將個人的秘密示眾,因此作者不得不得重新審視自己,這一點令很多非虛構作家始終與故事主人公保持一定距離。給一部作品打上非虛構的標簽,顯現了作者在作品真實性上所下的決心。《疼痛吧指頭》以極大的勇氣,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普玄以及這個名字背后令人疼痛的故事。

在這部非虛構作品出來之前,我們只知道,自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文壇,普玄一直是個多產勤奮的專事虛構的小說家,但不知道他曾在《安扣兒安扣》里描寫的那個叫馬軒的孤獨癥男孩,是以他的兒子為原型塑造的。這段埋在普玄心中沉重的故事,使他隱忍壓抑到不得不說的境地。而實踐證明,即使普玄講故事的能力超強,塑造了眾多堅忍的人物,但這些故事與人物,遠不如他自己的故事令人震撼,他筆下那些堅忍的性格,更抵不上普玄的堅忍令人心痛。
據說,普玄寫完這部十萬字的作品,只花了十幾天的時間,邊寫邊哭,落下的筆,形成的不僅僅是文字,也是普玄的辛酸記憶,是身為一個男人不能哭鬧的委屈和不能卸下的責任。也是普玄得以實現精神自我救贖的重要路徑。
曉蘇集作家的敏銳和學者的睿智于一身,從真實感、沖擊力、可讀性三個方面,贊嘆《疼痛吧指頭》既是一部生活之書,又是一部生存之書,更是一部生命之書。還認為這是一部兼收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影視、報告文學等各種體裁的藝術優勢,融入新聞學、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家族歷史學等各種界別的社會功能的跨體越界的小說,眼光獨到、評價精準、曉暢耐讀。
在評論家王春林和本欄目其他作者眼中,普玄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非虛構文學作家,而且還是一位能夠贏得社會公眾普遍尊重與同情的孤獨癥患者的父親。普玄寫《疼痛吧指頭》也同時塑造了自己是作家中的“硬漢”形象。王春林還特別指出了作品潛隱的一種尖銳犀利的社會現實批判意義。由專門性醫院的缺失,所體現出的國家或政府的不作為。
“殘疾也是一種生活”。李專認為:普玄的文字干凈澄明,表達精準,嚴密的生活邏輯縈繞其中。也是很有見地的看法。
非虛構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實,在這個有用無用的信息大爆炸、真真假假的新聞漫天飛、人人都可以胡謅幾句歌、胡編幾個故事的時代,堂而皇之、鄭重其事的表明自己的寫作是“非虛構”、而且是對自己的“非虛構”,是結結實實的真實、悲悲切切的真實,引人深思、催人出擊。這樣的寫作,當然也是審美建構,但更是直接的社會參與。這樣的寫作者,是充滿人文情懷的作家,是令人尊敬的現代公民。

劉川鄂,男,湖北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專業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評委。已出版《中國自由主義文學論稿》《張愛玲傳》《池莉論》《世紀轉型期的湖北詩歌研究》《湖北文學通史·當代卷》《從現代到當代》等十余部著作。
作家
普玄
普玄,生于湖北谷城,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和北師大作家班,現居武漢。曾在《收獲》《人民文學》《當代》《十月》《小說月報·原創版》等雜志發表小說200多萬字,作品被《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小說選刊》多次選載。曾獲第十六屆百花文學獎,湖北文學獎,作品榮登2015年中國小說排行榜,第二屆收獲非虛構文學排行榜。有作品正改編成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