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大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但是在創業過程中,由于他們自身的法律意識不夠,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這對創業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本文介紹了經濟法視閾下大學生創業的法律風險,重點提出了一些法律風險防范措施,以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經濟法 大學生 創業 法律風險
作者簡介:余志剛,新疆藝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71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生創業和就業也成為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在新形勢背景下,大學生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同時也能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創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防控措施,創業成功率較低?;诖?,應該在經濟法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加強合同和產權方面的法律防范,才能保證創業的成功。
一、 經濟法視閾下大學生創業的法律風險
(一) 合同法律方面的風險
簽訂合同是任何企業在開展活動之前,都需要實行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當事人達到民事權利的一種主要方式。現如今,市場中的各項活動都需要在合同的基礎上才能進行,但是大學生在實際創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法律的了解,讓創業受到了一定的阻礙。而合同在履行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對方違約,違反了合同義務,面對這種情況,沒有想到可以行使抗辯權來維護自身的合同權利,從而增加了經濟方面的損失,讓后續工作無法繼續進行。
(二)組織方面的風險
根據現如今企業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大學生選擇的組織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局勢,而不同的組織形式中,大學生要承擔的責任也是不同的。例如有限責任公司中的股東對于企業的債務承擔是有限責任,所以,大學生在選擇企業組織形式的時候,必須要根據企業公司法中的相關規定,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最好的選擇,還有就是企業在不能償還的債務方面,與大學生所選擇的企業組織形式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對于特殊行業的法律規范在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沒有取得相應的工商機關所頒布的營業執照就進行企業運行,這會讓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帶來一定的法律風險。
(三)大學生自身的法律認識不夠充分
作為市場中的主體,在創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風險性,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對法律知識的認識,無法準確的判斷其中存在的潛在風險性。從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中可以看出,有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想要進行創業,其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創業欲望。但是創業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定的創業法律意識,由于部分院校所開設的創業課程中,大多是涉及創業精神,或者是創業的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法律的教育,沒有開設相關的法律課程教育,最終導致創業的失敗。
(四)知識產權方面的風險性
知識產權,主要表現在產業最終的成果上,尤其是在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無論是對于一個國家或者是對于企業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當大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知道其是企業得以在市場上立足的關鍵所在。在知識產權方面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基于此,大學生應該有一個確切的了解,例如在申報企業名稱的時候,要及時注冊取得相應的知識產權。如果要使用他人的知識產權,應該提前取得許可或者是轉讓權,不然就會陷入到產權糾紛中。在實踐創業的過程中,如果大學生不懂得如何運用知識產權,很有可能為此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
二、經濟法視閾下大學生創業的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一) 合同方面的法律防范措施
大學生在創業的時候,在合同方面的防范措施,需要注意到三個方面的點。首先是當事人要具有一定的民事能力,其次是雙方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要注意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自主意愿,是否有履行義務的能力。最后是對于履行金額較大的合同,一定要有擔保。大學生實踐創業應該選擇一種最有效的擔保方式,來確定自身的合法權益,而如果是出現由債務所引起的經濟糾紛,對于債務人所欠的費用,債權人擁有撤銷的權利,以此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例如某企業法人為大學生的XX銷售有限公司,和張某簽訂了勞動合同,認張某為銷售主任,但是在半年后,該企業以口頭的形式告知張某,不用來上班了。一月來,張某申請仲裁,向該企業所要經濟賠償四萬元。銷售企業在庭審申辯的過程中表示,張某在任職期間,沒有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而是在上班期間,吃零食、瀏覽非工作性質的網頁,并且擅自利用自身的職權以權謀私,所以公司認為有權利和張某解除勞動合同。但是勞動仲裁部門認為,在解除勞動合同過程中,直接采用口頭通知張某的方式,沒有做出合同通知書,這種擅自解除勞動合同的方式屬于違法行為,要向張某賠償5000元。
對于這種情況,應該讓大學生在創業之前了解到公司法、合同法相同的法律法規,然后準確的利用法律知識來降低商業的風險率,從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高校在進行創業法律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與合同制度相關的法律問題,來強化大學生自身的法律意識。要知道,合同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果僅僅是以口頭的形式定立合同,則一定要確保合同在達成的過程中,各項證據都要保障齊全。創業大學生最好選擇一種最合適自己的方式來履行合同,針對合同中所需要承擔的風險,是需要建立在雙方都可以承擔義務的前提下,完成協助義務或者是通知義務。
(二)選擇適當的組織形式
除了合同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應該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這對于大學生創業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組織形式的創業所承擔的法律風險性也是不同的。如果大學生在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導致傾家蕩產,所以在選擇個人獨資企業的時候,要將債務的風險性控制在自己可以掌握的范圍內。假設是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創業,那么大學生應該通過相應的規章制度,購買商業性質的保險,來控制企業中的債務。還有就是當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出現風險性問題,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投資人可能會因為自身的利益問題產生矛盾。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阻礙企業的發展,大學生在創業之初就應該選擇和自身觀念相同的合伙人,如果出現問題,可以及時進行溝通,讓企業得以順利的發展。針對這類問題,當地的人力資源或者是社會保障局要根據相關要求,推出相應的措施,來促進大學生創業計劃的開展與進行。
同時,對部分大學生選擇從事的個體經營或者是微小型企業,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對于符合條件合伙經營組織創業或者是從事電子商務的學生,應該按照規定,給予小額的貸款支持。政府要充分發揮出自身宏觀調控的職能,平衡其中的利益關系,利用法律來規范和干預避免大學生創業的隨意性。學校也要針對大學生創業項目,幫助他們選擇最合適的組織形式,完善創業法律教育教學,提升學生在實踐創業過程中的風險防范意識和創業法律知識。當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之后,再將這些理論用于實踐中,結合創業教學的主要內容,幫助大學生創業。
(三)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應該增加一些和法制教育相關的創業課程,讓有意愿的大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中,以此來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為之后的創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好是從根本上消除潛在的法律風險。剛開始創業的大學生,在創業和經營方面的經驗還不夠成熟,同時也沒有認識到創業中存在的風險,所以在無意間就會違反法律法規。所以在選擇創業組織的時候,應該為他們提供一些免費的培訓機會,增強其法律意識。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也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在實踐中可能會產生的風險,閱讀相關的資料,熟悉每個環節中的創業任務。然后思考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培養自身的法律意識,增加創業成功的幾率。
例如在2017年吉林長春所發生的“校園貸”案件,涉案的大學生共有一百五十多人,其中有不少學生認為自己是在創業,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處于一個詐騙圈套中。大部分剛畢業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的基礎的專業知識,但是由于社會閱歷不足,思想過于單一,缺乏一定的鑒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沒有考慮到個人信息泄露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性,出現這種問題的最終原因,還是因為法律意識過于淡薄。因此,學校和政府有責任來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創業之路指明一條合適的道路。可以通過開設創業課程,將法制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基礎的專業化法律知識,都應該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和法律水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提供一些公益性的法律服務,設立大學生創業維權綠色通道,讓受騙的大學生挽回一部分經濟損失。從學生自己的層面出發,應該主動學習合同和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對自身的行為負責,才能對整個企業負責。
(四)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防范措施
在信息化時代,經濟的發展,讓知識產權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大學生在創業的時候,要將重點放在對企業知識產權的管理上,要有完善的企業產權意識。其次在注冊企業商標或者是進行轉讓工程的時候,應該及時采取措施。如果發現有其他企業假冒自身企業專利產品的時候,要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利益。知識產權源于社會,也會被用于社會,在政府的監管下,應該推出一些專門的雙創企業知識保護責任制度。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落實,加大行政執法的力度和關鍵環節的執法工作,讓侵權者受到相應的懲罰,切實維護大學生的知識產權。高校為了幫助大學生順利創業,可以設立相應的知識產權維護救援中心,主要包括了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咨詢和法律維權與培訓等。
例如哈爾濱金融學院作為全省首家設立文化知識產權專業的學校,在項目的支持下,除了常規的教學方式,還對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關于這方面的培訓工作,多次派遣教師參加國家各個層次的知識產權培訓、座談,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在政策的指引下,當地政府也加強對學生知識產權的教育工作,舉辦了相應的文化交流活動,目的是加強學生對知識產權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加大專業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培養高素質人才,增強學生的對法律風險的防范意識。
三、結語
大學生創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現如今社會就業緊張的局面,這也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創業,但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導致創業失敗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所以,政府和學校都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他們創業,加強對法律風險的培訓和教育。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也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選擇最優的組織形式,維護自身的基本權益。
參考文獻:
[1]吳鳳麗.經濟法視閾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研究.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
[2]房書君、王明文、崔靜.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培養的途徑探索.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30(9).
[3]曹旭東.經濟法視閾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初探.納稅.2017(5).
[4]謝仁海.風險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機制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
[5]魏來、牛玉璞.大學生創業民商事法律風險及防范對策探析.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3(4).
[6]袁曉波.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課程內容探析.高教學刊.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