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務院于2015年1月頒布實施了《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文件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全面啟動了養老保險參保工作,從制度上完善了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軌”,實現了養老保險全覆蓋。在這種制度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完善社會保障工作體系,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也被適時地提上議事日程。如何積極探索創新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模式,順利地將原單位管理的退休人員移交給社區社會化管理,就目前管理體制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配套措施不健全、思想認識不統一以及缺乏相應的法規和政策體系等困境。本文認為,應當從建立與實際相符的政策體系,建立完善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機制以及建立健全社會化管理監督機制等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 機關事業單位 退休人員 社會化 管理模式
作者簡介:張麗,合肥市社會保險征繳中心。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76
一、問題的提出
2015年1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開啟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并軌制改革”的時代。此次改革從統賬結合制度的建立、繳費基數的范圍限定、養老金標準的計算方法及社會化發放模式、職業年金制度的建立、養老金替代率的設置等各方面切實改革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化解雙軌制下養老金待遇差別明顯的社會矛盾,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有利于保障改革后的退休人員待遇水平,有利于養老保險基金的高效運行及避免操作風險。安徽省先后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皖政[2015]120號)等一系列實施細則及配套措施文件,切實推進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合肥市為例,合肥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按照皖政[20 15]120號文件精神啟動運行后,目前合肥市含所屬縣(市)區機關事業單位共有173032人參保,其中,在職職工114298人,退休人員58734人,退休人員占總參保人數的34%。全面實現了在職職工養老保險費征收和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改變了過去的退休人員養老金由財政或單位發放為現在的社保經辦機構社會化發放的模式。
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軌制改革”的背景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了社會化發放,那么,從上面退休人員數據情況看,隨著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隨著我國不斷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實現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后者的完善是前者改革進入深水區后的應有之義。要建立完善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應從配套措施上增加它的社會屬性,除了規范養老金社會化發放機制外,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管機制和服務機制。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采取社會化管理模式,實現其由單位代管到社區管理的轉變,將其養老方式由所在地的社區管理服務機構來提供幫助,享受社會同等待遇。在我國市場經濟大發展、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的情況下,研究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模式,是有效減輕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和經費等人力資源成本負擔,同時也是體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原則,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當前的困境分析
(一)配套機制上不健全
社會化管理服務機構有待健全。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涉及到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保障、活動場所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幾者之間相輔相成,是密不可分的聯系體。當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區社會化管理服務機構尚未建立起來,沒有專門的工作場地,沒有專職服務人員,沒有專項工作經費,社會化管理基礎薄弱,不能滿足其今后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思想認識上不統一
從單位經費來源渠道看,不同類型的機關事業單位對社會化管理模式改革的認識不同。事業單位分為三種類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因經費由財政全部供給,對退休人員的管理沒有后顧之憂,因此不愿主動交給社區管理,擔心離開單位管理后會減少退休人員的各項福利待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因為運營經費靠自籌,為了減輕單位經濟負擔則積極支持社會化管理模式。而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因經費來源渠道的原因對社會化管理模式的認識觀點不一而足。從個人思想觀念來看,難以接受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一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仍然把自己當作是單位的一分子,仍然存在著對組織的依賴感、認同感、歸屬感,難以接受和單位分離的現實。
(三)參保意識待加強
社會保險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權利和義務相對等,所有參保單位和職工都要履行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如果發生拖欠、漏繳、中斷繳費等情況,職工到退休時將無法及時享受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待遇,更無法順利將退休人員檔案關系轉交社區享受社會化管理服務。
三、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模式的探索思路
(一)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
建立以政府為導向、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為核心、社區管理服務為基礎的多層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充分運用好這幾個層次的主體作用。政府應從宏觀規劃、機構設置、財力保障等層面考慮,支持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給予一定支持。社會保障經辦機構應從政策法規制定、工作流程設計、宣傳培訓指導等方面加強上下聯體互動。除此之外,還要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與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統一納入到日常管理中進行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做到有序推進、資源共享,全面探索出適宜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新思路,為其探索出適合的路子開展更好服務。社區作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最終歸結的活動場所,是與退休人員聯系最為緊密的部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打造社區的服務功能:一是加強社區組織建設,設置專門服務機構,增加人員編制,增加專項經費,落實活動場所,確保機構、人員、經費、場所均有所保障。二是加強社區隊伍管理,建章立制,明確職責,強化工作人員業務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和專業素養,做到基層服務平臺管理標準化、規范化。三是提升社區社會化管理層次。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建立涵蓋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信息網絡,通過信息系統平臺建設,開發信息查詢系統,安裝電子顯示屏,設立查詢終端,方便退休人員享受社會保障服務,全面實現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的信息化。四是積極拓展社區公益活動功能,創造有利條件,讓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發揮余熱,開展自娛自樂文娛活動,舉辦保健知識講座及茶藝、櫥藝、園藝養花技術等講座,鼓勵他們繼續為社會作貢獻。五是應用信息技術平臺,做好數據信息管理工作,創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數據庫,建立退休人員健康檔案,通過信息平臺實現科學管理,提升社會化服務管理水平。
(二)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建立與實際相符的政策體系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及時地完善政策法規是為政府決策的需要,是職能部門新老政策銜接的需要,是社會和諧發展需要。首先,政府職能部門需要從實際出發,要結合國家新出臺的政策,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相關的政策進行及時梳理,特別是對關系到廣大職工的退休政策、養老待遇、醫療保障、工資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進行全面正確的解讀與運用。其次要及時宣傳,增加透明度,幫助老百姓及時了解國家政策新動向,幫助其做出正確的判斷,使其在經濟、政治待遇方面獲得應有的保障。所以,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強化機關事業單位管理工作,進行科學部署安排,確定相關單位與經辦機構職責,履行好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中的職能。
(三)發揮社會化管理宣傳監督機制
在全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以及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采取社會化管理服務的整個進程中,首先要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對國家頒布實施的養老保險政策進行廣泛宣傳,使廣大參保單位和職工充分認識到參保的意義和重要性。其次要向廣大退休人員進行宣傳,使其全面認識到采取社會化管理服務是滿足社會保障體系的現實需要,是實現從“單位人”到“社會人”改革必然,從制度上維護好其合法權益。再次要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全面發揮好社會保障工作職能和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本身的優勢,接受社會各方的監督檢查,讓參保單位重視,讓廣大退休人員理解支持,使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創建進程順利推動,確保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實現社區社會化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關偉賢.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模式思考.人民論壇.2015(21).
[2]曹云鵬.淺議退休人員檔案的社會化管理.中國職工教育.2014(14).
[3]盤承梅.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探討.中國職工教育.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