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萌/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二道德小學
以文體特征為教學的出發點,更有利于回歸語文教學的本位,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體現與落實得更為到位。反過來,任何文體教學都應該恪守語文的學科屬性,指向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寓言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讀懂故事是基礎。唯有通曉故事,才能得見寓意。
和其他文體一樣,寓言常常通過對話推進故事情節,塑造寓言形象。例如人教版語文第三冊的《坐井觀天》,文中的對話淺顯有趣,教學時,可提取出文中對話,讓學生一遍遍地讀、演,通過聚焦青蛙和小鳥的爭論,學生很快就明白青蛙看待問題的方法是錯的。在理解對話中學習語言的表達以及文字背后的含義,這是常用的讀懂寓言故事的方法。
寓言中常常會出現含有深刻意義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反映出哲學的思辯色彩,它們就是寓言思想的集中體現。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的《自相矛盾》,文末有句話:“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結果必然是要么盾不堅固,要么矛不尖銳,總有與楚國人宣傳的相反之處。也可以問學生:“楚國人為什么會啞口無言?”“因為他的謊話被揭穿了。”經過這樣的啟發,學生對寓言的寓意就會體會得更加深刻。
寓言故事大都情節完整,語言簡練。和其他文體的課文一樣,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潛入文本,了解寓言語言的特色,通過想象補白來豐富故事。例如《自相矛盾》,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圍觀的人還會對楚國人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還可以設計填空來補寫故事。如:圍觀的人有的,有的,有的語重心長地勸他,更有人義正詞嚴地對他說。學生在想象、再創造的同時,其實也在揣摩、理解寓意。
一般來說,各個版本教材中的寓言都是以《寓言兩則》的組合形式呈現的。這也是編者基于寓言的文體特征——篇幅短小,而做的特殊安排。將幾則寓言放在一起,通過比較,使學生較好地感知、把握寓言的文體特征,感受寓言的表達方式,認識寓言的鮮明特點。我們在教學時要關照編者意圖,大膽引導學生將幾則寓言進行互文,由篇及類,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寓言的意義即是語言背后的所寓之意,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思維方式。顯然,寓言在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上承載著重要使命。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寓言中生動的情節、形象的描繪可以不作為教學重點,而應立足寓言的文體個性,著力于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以往的教學時,教師總是習慣花很多時間著眼語言的訓練,輕視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語言訓練有很多其他文體的課文可以完成。筆者認為高年級的寓言教學,應充分發揮其文體個性,適當減少語言訓練的時間,用于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淬煉。例如教學《濫竽充數》,在對故事進行感知時,可以不必逐段贅述內容,大膽放手,借由幾個問題,引發思考:
(1)這篇寓言講了哪幾個人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個人。
(2)齊湣王是不是比齊宣王聰明?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聰明人?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會怎么辦?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5)類似濫竽充數的事,能不能說一兩件?
盡管問題設計可能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這樣由問題引領、給予時間思考,抽象出寓言形象,概括出寓言道理、啟示等的合作學習方式,顯然比常規的引導概括內容要來得更有意義,更能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寓言,需要學生由具體的故事內容推演出寓意。例如《揠苗助長》,宋人想讓苗長得快一點,于是他動手把苗往上拔,結果苗全枯死了。學習這則寓言,需要學生明了“拔”與“枯”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從這個具體的故事中,推導出,所有違反事物自身發展規律的做法都是不對的,都沒有好結果。
學習寓言,應減少教師的判斷推理,擴展學生的思維天地。教師常常習慣直奔寓意而去,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甚至很少給學生判斷、推理的機會,造成學生思維的直線性和單一性。筆者認為,應該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的思維在寓言教學中拓寬、擴展、提升。例如羅才軍老師執教《自相矛盾》,羅老師在課末反詰追問:

以上這些格言,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左邊的話和右邊的話它們自相矛盾嗎?這樣的追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其不囿于文本,能聯系生活實際各抒己見,闡述自己的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寓言教學應著眼于其文體個性,充分運用文本這一范例,使學生由“言”得“意”,促進思維發展,提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