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舒 遼寧省鞍山市第一中學
“互聯網+”時代,是傳統與現代經濟的對接、新業態形成時期。2014年以來,中國畫廊行業進入新業態整合期。互聯網平臺給傳統的中國畫廊行業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它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的研究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自2014年以來,傳統畫廊行業作為目前藝術品一級市場中最為重要的銷售渠道,走入低谷。2017年全國共計4399家畫廊,中國十大畫廊城市中,北京占比29.12%,以北京798、宋莊、酒仙橋等藝術區的傳統畫廊為例,2017年有90%以上都在虧損,租金和人員成本的不斷上漲加劇了行業洗牌。資金雄厚的國際性大畫廊運轉良好,有些中小畫廊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像798等這樣的藝術區,尋求價位更低的銷售場地。有些畫廊把傳統的純畫廊經營方式轉換到綜合經營方式,如藝術衍生品商店、藝術商城綜合體、藝術酒店等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沒有及時調整的小畫廊,則紛紛倒閉。
就這一現象,專家分析,在中國政治經濟的大背景下,藝術市場沒有官員的捧場,缺少大鱷的投資,中產階級沒有足夠消費能力且大眾審美趣味尚未形成,是外在因素;就行業本身而言,傳統畫廊存在缺乏專業人才規范的運作,規模小,組織散,發展能力弱等諸多問題,有些畫廊不培養和推廣畫家,而是急功近利地賺錢,致使不能與藏家、藝術家建立高度信用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往往不會輕易從畫廊購買藝術品,而會選擇與藝術家私下交易或在藝博會、拍賣行購買。因此,中國畫廊業面對的是交易體系跨界的擠壓、拍賣業強勢蠶食。這是傳統畫廊行業發展處于困境的內因。
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畫廊開辟了線上銷售的渠道。據雅昌數據統計:2017年線上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的6%,但同時也有近六成畫廊表示同一買家曾多次通過線上平臺向其購買藝術品。這意味著一旦建立了信任感,這些買家能夠保持其忠誠度。
線上藝術品交易多年來未能突破低價銷售的局限。從國際市場的形勢上看,近80%的消費者在線上購買的藝術品的單價低于5000美元,60%的單價集中在1000-2000美元。國內沒有相關數據,但低價銷售的現狀如出一撤,因此線上銷售被認為是培育年輕新買家的入門渠道。而征信體系和交易透明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是藝術品線上交易未來增長的主要障礙。
互聯網2.0時代,互聯網充分發揮了它的社交媒體性作用,如QQ、微博、微信、電商網站等等,用戶通過這些平臺進行文字、圖片、視頻的分享,包括畫廊平臺所做的知識問答、產品推廣等互動活動,這些用戶創造的內容,是海量的非結構化的數據,使傳統畫廊更多地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購買意愿。因此,推動畫廊行業更加準確地進行產品的價格定位和實施有效推廣。
另外,一些專業機構也通過大數據進行更加系統的數據累積,將會大大推動畫廊行業的專業性發展。2018年3月,雅昌與Artprice、百度、騰訊合作發布《中國畫廊行業調研報告2017》,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共同為藝術家、畫廊打造精準的文獻系統,讓人們了解藝術家與畫廊合作的形式和深度,在保證畫廊和藝術家的利益的同時,也保證消費者的利益。
對于消費者而言,繁忙的日常工作,使他們無暇奔走于各大畫廊之間,選購心儀的藝術品。而線上服務降低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因此,成為很多新晉消費者的首選。對于畫廊而言,線上的虛擬展,可以節省展銷場地的租賃與購買成本,以及服務人員的雇傭費用。這是一次雙贏的機遇。
面對習慣于傳統方式的買家,畫廊也要通過互聯網平臺增強線上交易信息安全和鑒定保真服務,增加平臺上可查閱的藝術家相關背景資料等網絡鏈接信息。對于低價藝術品,很多有實力的消費者能夠在網上一次性完成;對于高價位藝術品,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止步不前,面對這種情況,畫廊應積極引導消費者到實體店對藝術品進行深度體驗,加之專業人員的全面講解和溫情周到的服務,消費者更容易產生購買意愿。
從大的經濟形勢上來看,房地產經濟下行,國家在大力提倡發展文化產業,藝術品金融很有可能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藝術品能被更準確地估值,使藝術品的抵押、貸款、租賃等成為現實,濰坊銀行已經做出了成功的運作。
眾籌也將成為藝術品金融的一種運作方式。眾籌是指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并募集資金。對于動則千萬甚至上億的高價藝術品,眾籌等集資方式可以使某一藝術品具有共同持有,達到投資、盈利的可能性。項目的商業價值不只是作為投資者唯一衡量標準,個人喜好也成為選擇投入的重要原因,這些都為更多畫廊尤其是中小畫廊經營者的經濟運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總之,“互聯網+”時代,給中國的畫廊行業帶來了挑戰與機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希望更多的畫廊從業者能夠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自身完美升級的同時,推動中國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