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周 衡陽市第一中學
引言:如今網上支付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消費的主要方式,但是時常有一些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犯,污染了網上支付的環境,所以完善網上支付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網上支付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它指的是通過電子支付手段,在銀行、商家以及消費者之間完成資金流轉的過程。網上支付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通過網上銀行之間進行支付,也就是客戶開通網上銀行,通過具體的銀行app進行線上的資金周轉活動;另外一種就是大家常見并且常用的第三方支付形式,比如支付寶、微信等,消費者通過這些支付平臺能夠進行在線交易,這種方式更加普遍,同時減輕了銀行的負擔。
目前,我國網上支付的監管存在不小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方面,監管主體不明確,存在九龍治水的現象。我國對于網上支付的管理規定并不完善,監管主體失位,尤其是出現問題后,各個部門相互推卸責任,而且在進行管理時一些機構往往重復工作,浪費資源。正常情況下,網上支付的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但是由于支付的服務特別廣泛,單靠央行并不能做到監管到位。第二方面,賬戶被盜用,資金丟失的責任劃分不明確。因為消費者的資金都在網絡賬戶中,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盜用,造成資金丟失,一旦丟失,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對于損失責任的劃分上,我國并沒有做出清晰的界定,只是要求支付機構根據用戶資金損失情況進行相應的賠償,但是卻沒有賠償標準,導致賠償不及時。第三方面,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隱私容易受到侵犯。因為消費者在購買產品以及服務時,對于具體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夠,這也就導致買方和賣方地位的不平等,消費者處于劣勢,而支付機構的收費標準更是不告訴消費者,使得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嚴重侵犯,另外通過網上支付,支付機構能夠收集和獲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一旦泄露,會產生很惡劣的影響[1]。
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不斷增多,與之相應的監管工作難度不斷加大,所以需要及時進行更新和維護。目前法律對于提供支付服務的機構和平臺,并沒有準確定位,也沒有出臺具體的服務內容和相關標準,容易導致市場混亂。有鑒于此,必須明確立法工作,確立這些機構的法律地位,有了法律依據之后,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和管理,因為這些支付機構并不等同于銀行,但是卻有一部分業務與銀行業務相近,所以需要分類進行監管。另外,根據網絡環境的復雜性,需要建立層次分明的監管體系,商務部、信息部以及銀監會等都要配合中國人民銀行的工作,各個部門協同工作,提高監管效率。
在生活中,人們雖然經常使用網上支付,但是卻沒有重視個人信息的保護工作。比如在安裝或者使用一些支付程序和軟件時,對于相關的法律協議,根本是被動并且強制的接受和同意,否則就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尤其是一些支付服務平臺,更是利用消費者不注意法律協議這一點,在相關條款中添加同意獲取并公開個人信息的內容,消費者一不注意,就會被惡意公布個人信息。所以針對這種授權糾紛,必須嚴格劃分責任,提高消費者信息保護的意識,并且制定相關法律,明確保護消費者的信息,如果消費者再次遇到這種情況,可以保存截圖,并查找電子清單,進行舉證和追責事宜[2]。
眾所周知,與銀行進行電子交易,如果發生問題,國家能夠確保銀行進行償還,但是對于第三方交易平臺,由于其類型特殊,出現問題時進行償還時程序比較繁瑣,而且資金的管理常常不科學。所以國家在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管理時,要核實其償還能力,評估其運行體系,并設立不同的安全風險等級,對其開展的業務進行追蹤,督促其按時繳納一定的資金,保證其具有償還能力,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于不是由于消費者原因造成的資金損失,需要支付機構進行賠償,這就需要專家進行責任認定和劃分,但是專家卻常常不能面面俱到,這時候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也就是在責任劃分和認定上,掌握適度的原則,誰能夠預防或者減少損失,那么這一方的責任就相對較大。正常情況下,支付機構是旁責無旁貸的責任主要承擔者,但是如果是消費者的支付工具丟失,特別是手機丟失的時候,并沒有通知支付機構凍結賬戶也沒有更改密碼,那么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承擔主要責任。在舉證方面,因為消費者處于劣勢,所以需要金融機構進行舉證,如果證明支付機構并不存在過錯,那么支付機構就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3]。
結論:綜上所述,為了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使用網上支付的權益,需要根據存在的問題,認真做好相關工作,通過確定提供支付服務的第三方的具體身份以及法律地位,之后落實消費者的信息保護工作,同時還需要做好資金償還管理,只有多措并舉,才能夠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