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瑩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審計的本質是揭露經濟業務背后的經濟實質。審計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審計類課程是專業性很強的課程,要學好審計類課程,需要學好會計、財管、經濟法等相關課程,除此之外,還需要接受會計實務、審計實務等方面的訓練。基于以上原因,審計類課程在授課的過程中會存在各種困難和挑戰,審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也迫在眉睫,本文將針對目前審計類課程在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結合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目前實施的學業導師制,為審計類課程授課的教學方法改革提出建議。
飛速發展的經濟環境為審計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也對審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傳統的審計類課程的授課方法并沒有改變,傳統的授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審計人才的要求。
審計類課程由于存在著固有的專業壁壘,需要學生在學習了會計類、財管類以及經濟法律類的專業課程之后,才能開始學習。在審計類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普遍存在這么一種現象:教師認為講的很清楚,學生卻沒有聽明白。審計類課程涉及到較多的專業術語,專業性較強,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會用大量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師選用的這些案例通常是教師認為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對于初次接受審計知識的學生來說,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不能理解某些審計專業術語的實質,學生和教師之間就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出現,這就需要對審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變,逐步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審計類課程需要開設實驗實踐課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審計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實務技能,饒艷超等(2008)指出,脫離審計實務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對資源的浪費。但是,目前高等院校在開設審計類實驗實踐課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
1.審計類課程師資匱乏。開設審計實驗實踐課對審計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審計類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求審計類教師具有一定的實務背景,但在目前的高校師資體系中,審計類教師大多是高校碩士博士畢業之后直接轉型當老師,具有實踐經驗的很少,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和雙師型教師更少。審計類課程師資匱乏是制約審計實驗實踐課程開設的一個重要因素。
2.缺乏系統的實驗實踐課程體系。目前高校對于審計類實驗實踐課程的開設,大多是根據自己學校的師資來開設,在整個審計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審計類實驗實踐課程的體系,由于課程缺乏系統性,學生們在畢業進入審計工作崗位之后,不能很好的適應審計工作崗位的要求。
3.優秀的審計實驗實踐教材較少。優秀的審計實驗實踐教材較少是影響審計類實驗實踐課程開設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更加重視科研,教師的工作重點都在科研上,高校在引進師資時,也更加重視科研型人才,對于應用型的審計師資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優秀的審計實驗實踐教材的編寫也沒有應有的關注。
審計按主體不同可以分為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對于不同的審計,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側重點不同;高等學校是按照人才培養計劃對于學生進行培養,培養規格大致相同,這就造成了用人單位對于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的需求與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不能夠完全匹配。
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工作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關心學生成長成才;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或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且高校教齡一年以上的專、兼職教師;熟悉開設審計課程的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熟悉審計課程相關專業的社會需求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政策。
1.做好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工作。針對專業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設置以及就業去向等內容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認識,端正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制定并實施學業規劃。幫助學生熟悉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學生確定學業規劃、制定中長期學習計劃,幫助學生確立就業、創業或考研等發展目標。指導學生逐步實施學業規劃和學習計劃。
3.指導學生專業學習。指導學生選課、合理修讀課程和安排學習進程,幫助學生完善符合自身特點的較完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結構體系;針對免修、免聽、學分互認、專業分流、輔修第二專業(學位)、提前畢業等給予指導。
1.導師工作須有計劃、有記錄、有總結。學業導師應當于每學期開學前1周制定本學期學業導師工作計劃。每學期結束后1周內應向學生所在學院提交學業導師工作總結。
2.導師應主動聯系學生,加強對學生的輔導。采取個別指導與集中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學業導師每學期定期集中指導不少于2次,每學年不少于4次;個別指導根據具體情況實施,原則上對每個學生的個別指導每學期不少于1次,每學年不少于2次。
3.做好多方協調。保持與班主任、輔導員的密切聯系,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與班主任、輔導員溝通,協作配合,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對于本科生的教育采用學業導師制,但是由于生師比的限制,每一位專業老師在每一年級要帶20名學生,四個年級下來,每一位老師要帶的學生達80人之多,學業導師可以利用每周四教師例會,學生不安排課這一大好時機,在例會后組織學生開一個小型的研討會,將20個學生分為5組,每組4人,研討內容可以是行業內領先的信息、行業的發展動態、行業的就業趨勢、考研形式等等,最開始,先根據學生的需求,由導師結合實際的教學和科研情況,確定要研討的主題,每次研討之后,給學生留一個開放性的話題,給學生留一個周的時間準備,這一周內,小組的成員可以相互協作,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下周四同一時間,和學生們就上周留的問題繼續討論,以此類推,每周都會有一個研討會,學生們每一周都會帶著問題去查資料,進行學習。一年之后,大一的這20名學生升入大二,又會再進來20名大一的學生,此時,由大二的學生一對一的指導大一的學生,以此類推,最終會形成5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為4個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別是一、二、三、四年級各一名,研討會在持續開展兩年后即可成為規模。導師還可以設置一定的獎勵機制,例如:學生的思路和收集的數據如果可以轉換成成果,導師根據實際情況從科研經費中給予學生一定的物質或現金獎勵,在學生考研找工作時寫推薦書,與導師合作發表論文最終可以免修畢業論文等等。
由學業導師從學生一入學就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引導學生用審計的思維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審計素養。
結合修訂后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會計學院又對審計類的課程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并根據課程的不同特點、運用的審計方法不同以及最終能夠解決的問題不同建設了課程群,分別是針對學生要達到的知識目標建設了知識型課程群;以學生要掌握的審計方法為主線,建立了方法型課程群;以最終能夠解決的企業實際問題,建立了問題導向型課程群。這些課程群的建立,為學生在選課過程中提供良好的指引。
審計,不僅僅是查賬,是探索經濟業務背后的經濟實質,探索企業為什么會有這項經濟活動,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會計學院幾年來,一直致力于培養審計類高素質的應用性人才,會計學院先后與新聯誼會計師事務所、濟南市審計局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使得學生在踏入工作崗位之前,就能夠參與到真實的審計實務工作中,學生可以根據在工作崗位的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合理的調整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的側重點,實現審計類人才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