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光雨 李沿增 丁 楠 王 帥
(吉林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系,吉林 長春 130117)
人才是現代和科學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面對新技術和新產業,必須加強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將國際工程教育思想與中國本土化更好融合,“新工科”為此應運而生。新工科發展的重要條件就是打破高校單向培養模式的局限性,尋求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滿足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工科人才的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協同育人人才培養路徑主要是實行學科交叉與專業融合、開展校企協作及協同育人、重新定位地方高校角色,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1.建立學生、教師雙主體核心模式。從學生發展角度來說,學習可以綜合線上線下模式,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線上學習可通過智慧樹,課堂派以及藍墨云等軟件增加多樣化,如線上觀看視頻、互相交流、向教師提問、提交作業等,提高學習質量,激發學習興趣。完善網絡選課制度,加強對選課的指導,避免選課的盲目性,端正對彈性學制的認識。線下教師通過小組討論,梳理重要知識點,加強課堂互動,提高聽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教師方面,采用全程導師制,為新生配備一名專任教師,貫穿四年本科學習、學科競賽以及指導論文等一系列活動;組織教師赴企業培訓,將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達到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效接軌。
2.建立四維專業模式。學院目前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四個本科專業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碩、圖書情報專碩。大數據是目前信息產業持續高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當下時代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計算機專業融入金融信息化,金融信息化的發展與大數據緊密相連,帶動計算機專業的發展。新老學科交叉融合,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促進計算機,金融,信息管理與數據分析等領域的融合,培養新工科復合創新型人才。
3.校企合作基地驅動人才培養。為了實現人才和社會需求的完美對接,學院已經與亞新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華信永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大連東軟睿道教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內外知名企業建立合作基地,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培養學生跨區域跨環境學習工程人才技能,推進協同育人機制改革。
4.國際合作辦學拉動人才培養。目前我院與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建立短期交換項目以及“3.5+2”本科碩士培養,與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建立“2+2”雙學位合作模式,提供學生出國交流學習機會。學院引進外籍教師,為本科及研究生授課,提升英語水平。新工科時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卓越型人才是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體驗,全方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工科復合創新型人才。
1.構建多樣化、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多樣化、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課程教學內容、手段以及方法的改革,制定不同層次人才培養方案,適應多元化人才培養需求。以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逐步向外拓展其他科目,使之勝任不同企業需求,以開拓創新為理念,根據不同需求和不同目標制定不同方案,保證人才培養的高規格與高質量,搭建人才培養的多通道和多途徑。
2.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實現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一是對專業興趣的培養,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規律,把成長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實現實習與就業一體化,解決實踐教學基地匱乏的問題。三是依托我院科研優勢,結合教師研究方向,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培養獨立思維和學術能力。
1.構建創新學科體系。新工科建設強調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不斷完善已有學科課程基礎上,推陳出新,優化課程內容,設置實踐與創新相結合課程,如《經濟數據分析方法-R語言》、《網絡營銷》等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激發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為實現人才培養國際化,推出python語言學習,金融量化分析,專業前沿概論等多門新課程,拓展學生掌握前沿技術。
2.多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將科學和人文與專業知識完美融合,專業課學習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讓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技術需要;通識課學習激發學生對不同科目的興趣,更好了解其他專業,豐富課外知識,拓寬眼界,為將來就業及跨專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3.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完善課程體系設置與工科專業的匹配,開設跨學科跨文化的綜合課程,如《金融量化分析》,《互聯網加傳統文化》等,融合計算機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學科領域,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滲透,激發學科創新活力,提高競爭力,激發學生創新維。
為了實施新工科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我院創建“雙主體、四維、四驅動”互動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完善跨學科課程體系,為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