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弟
一、價值歸宿:基于史學素養的教學立意
教學立意就是課堂教學要達成的最主要的目標,“如果歷史課堂缺少教學立意,只有事件的羅列、知識的堆砌、年代的枚舉這些毫無色彩的歷史表述,就難以實現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預設目標,難以抓住歷史教學的根”。[1]
如何確定教學立意呢?首先,教學立意體現在教學主題是否明確。教學主題的確立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特別是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結構進行科學再造;教學主題的確立還需要教師對學生學情有明確的認識。教學主題的確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課堂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有所了解,實現教學主題與學情有機結合,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其次,教學立意體現在人文素養是否彰顯。歷史教學首先要彰顯人性,在進化論的教學中,突出達爾文為《物種起源》所付出的種種努力,感受科學發展背后科學家所付出的艱辛;歷史教學還要彰顯理性,歷史理性就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本節教學中,要讓學生理性思考:既然生命是進化而來,那為何還有那么多人相信上帝造人?隨著“新人種”等考古的發現,達爾文的進化觀點遭到挑戰,我們該樹立怎樣的科學態度?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解讀,既提升了學生的理性思維,也提升了教學立意的高度。
二、目標導向:基于素養提升的目標解讀
“歷史學家的作用既不是愛過去,也不是從過去之中解放自己,而是掌握過去,理解過去,把它當作理解現在的一把鑰匙。”[2]只有借助于現在,我們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于過去,我們才能充分理解現在。使人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增強掌握現在社會的能力,這就是歷史的雙重作用。即研究歷史,就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和更好地走向未來。[3]
1.目標內容的多維性。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這是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因此,歷史課堂應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和價值觀培養,歷史課堂的內容由過去的唯一性發展為層次性。
2.目標評價的多維性。首先,知識只是載體,歷史課堂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充分發掘,這樣就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歷史的學術特點也就是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產生共鳴,這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對課堂的評價方式;其次,對于學生的評價也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記憶,而更加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與協作的精神,情感價值觀的養成等等,真正實現評價方式多角度,多維度。
三、邏輯融合:基于通透理解的史實整合
對于史實的處理,一般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根據歷史發展演繹的時間順序,整合史實,形成歷史發展脈絡;另一種是根據歷史發展某一主題,打破時間限制,形成主題知識體系。在教學處理中,形成歷史發展脈絡或主題知識體系的過程就是史實通透的過程。
(一)史實通透源于教學資源的整合。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學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水平深刻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歷史課程資源是豐富的,既包括教材、博物館、網絡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社會人士等人力資源。史實通透需要教師突破教材,整合各種有利資源。首先,史實通透要求研讀名著,如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以及拉馬克、赫胥黎等的原著,只有理解這些一手史料,才能加深對進化論的理解;另外,名著還可以是史學經典著作,如《全球通史》等,通過對原典和經典著作的研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重構,從而實現史實通透理解;其次,作為當前最新的史學研究成果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個多世紀前的成果,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生命科學有了新的發現,進化論也受到挑戰,如新人種的發現、寒武紀大爆發等等,如果把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課堂教學,必定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最后,史實通透需要依據“課程標準”重構知識框架。課程標準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它規定了知識的范疇,因此,課程資源的整合要以課程標準的規定為依據。
(二)史實通透源于史實邏輯的串聯。史實通透離不開對史實的重構與整合,而史實的重構則需要史實邏輯的串聯。史實邏輯,“是以史實為對象的思維、思維規則和規律”,[4]在歷史課堂中,史學邏輯就是在一定的教學主題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史觀和方法,搜集和感悟史料,在分析、歸納、比較、概括史料的基礎上,通過理性思考,逐步形成結論和成果的過程。史實邏輯的內容更加注重思想性,史實邏輯思維的過程更加強調情意性,史實邏輯的結果更加凸顯清晰性。[5]史實邏輯的要素包括:(1)背景與主題,即史實發生的環境及在此理解基礎上引申的價值追求。在《追尋生命的起源》一節中,首先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時的背景加以理解,從而理解宗教與科學對于生命認識的分歧,進而確立課堂主題,引導學生確立科學精神;(2)疑問與證實。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為何在此時產生?它與以前的生命科學有何異同?它的產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通過這些疑問和論證的過程,使得史實更加通透;(3)想象與推理。“歷史就是力圖把所有這些零亂的東西、把過去的雜亂無章的支梢末節熔合在一起,綜合起來澆鑄成新的樣態”[6]。歷史的原貌很難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就需要史學家的想象,但是這種想象必須是建立在相關史實和史料基礎上的合理的推理。在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想象體會達爾文的艱辛和付出;可以想象進化論引起的宗教的恐慌。這些合理的想象可以彌補史料的空白,也可以增強課堂的感染力。
四、情景創設:基于感悟升華的史料研讀
“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 所謂史料,就是“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7]史料是歷史教學的主要載體,史料研讀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內容。研讀史料應該做到:走進史料,體驗歷史;跳出史料,分析歷史。[8]
首先,史料的選擇要能夠揭示本課的主題。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點,而且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培養,史料的運用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其次,史料的解讀要做到融會貫通。要從史料的史實依托、史料的核心語句、史料的主旨內容、史料的主要思想等方面,讀透每一則史料;還要從史料間的相互關系,如共同主旨內容或共同思想內容等方面,揭示史料間的內在聯系。如以下兩則材料:
材料一:1859年11月24日清晨,霧靄中,倫敦幾家書店的門口人聲鼎沸,人們爭先恐后地排隊購買剛出版的新書——《物種起源》。初版1250本書在發行的當天就被銷售一空。……書中的觀點震撼了世界,動搖了禁錮人們思想許多個世紀的特論。
——引自《科學簡史》
材料二:美國蓋洛普公司在1982、1993、1997和1999年進行了四次民意調查,其結果均顯示,堅信“上帝造人”的美國成年人的比例,不低于受訪者的44%。只有12%的人相信人類由其他動物進化而來。
——人民版教材資料卡片
材料一反映了進化論沖擊了“神創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材料二又反映出隨著科學的進步,“上帝造人”并沒有被人們拋棄,而且還占據重要地位。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通過這種相對的兩段材料,引導學生搜集材料,或獨立思考,或與同學探討,逐步認識到科學與宗教的分歧,也讓學生認識到進化論的不足之處,樹立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批判思維能力。
五、銜接藝術:基于提煉驚奇的語言藝術
課堂的語言藝術是課堂魅力的主要展示方式,是教師調控教學節奏、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益的重要手段,它能夠在課堂的上下銜接中,起到激趣、激奇、激疑、激情的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導入、過渡、小結等主要環節。
1.導入語。精彩的導入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一般要語言簡練,并能引發學生思考,切合課堂的主題思想。在本課導入中,選擇這樣一段話:
詹妮特·布朗曾這樣評價一個人:“一些人說他是個天才般的魔鬼,另一些人說他只是個天才。不過大家一致認同他的才智。沒有哪一位思想家,像他那樣,對維多利亞時期的英格蘭造成如此強烈的沖擊。”[9]同時,提出相關的疑問,通過一步步設問調動學生的興趣。
2.過渡語。過渡在課堂中起到串聯的作用,可以把看似零散的知識點形成一個整體,過渡語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總結上文內容,又可以引出下文。在本課的教學中,在闡述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時候,可以采用這樣的過渡:
“達爾文在林奈動植物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并在觀察中否定了林奈的物種不變說,認為物種是不斷變化的;達爾文在拉馬克生物進化的基礎上,否定了環境決定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主張,認為生物物種的變化存在著遺傳和變異,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后來的生物遺傳學從內在的屬性證明了達爾文主張的正確性。那么,作為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內容:‘自然選擇’說,怎樣理解呢?達爾文為什么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呢?”
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很自然地過渡到本課的學習內容,使整個教學內容更加流暢。
3.結束語。結束語是一節課閘板,既是一節課內容的深度總結,又要能揭示課堂的主題,還要讓學生體會到意猶未盡的感覺,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如本課選擇的結束語:
“人真的是由古猿進化來的嗎?生物進化是漸進式還是爆發式?生物滅絕是漸滅還是絕滅?生物是生存競爭還是協同進化?人從何而來,由將去何方?這是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生命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而人對自然和生命的認識只剛剛邁出了一小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我們認識生命開了一扇窗,但不是全貌,只有我們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掌握科學的方法,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打開它的那扇門。”
學生史學素養的提升依賴于高效課堂的建構,高中歷史課堂要從課堂立意、史實整合、史料解讀、語言錘煉等方面入手,打造基于史學素養的個性化課堂。
【注釋】
[1]周明:《歷史課堂“教學立意”不可或缺》,《歷史教學》2012年第8期。
[2](英)愛德華·卡爾著,吳柱存譯:《歷史是什么》,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23頁。
[3]劉俊利:《用“學術性”增強歷史課堂“人性化”的研究與反思》,《歷史教學》2014年第6期。
[4][5]劉俊利:《史實邏輯:走向通透史實的橋梁》,《歷史教學》2015年第7期。
[6](德)恩斯特·卡西爾,李化梅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245頁。
[7]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9頁。
[8]劉俊利:《學術型課堂:歷史課程的一種境界》,《教育研究與評論》2012年第2期。
[9]轉引自張增一,李亞寧:《論達爾文宗教觀的演變》,《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