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霄 劉豐淵 鄧麗霞
摘要:通過介紹環縣小雜糧品牌建設的基本現狀,剖析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推動環縣小雜糧品牌建設的發展建議是: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提升品牌附加值,建立品牌宣傳鏈條,定期舉辦推介會和交易會。
關鍵詞:小雜糧;品牌建設;品牌推廣;現狀;建議;環縣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8)02-0068-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02.018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Test of 11 Oil Flax Cultivars in Pingliang
YANG Li, QI Shuanggui, WANG Zongsheng, LI Qingmei
(Pingling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ingliang Gansu 74400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of 11 oil flax cultivars is carried out in Gaoping experiment stations of Pingliang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chavaiters is excellent, the plants grew well, the evenness of the plant are strong, and the yield components are high, which the growth stages of 3911 and 9718 are shorter than that of other cultivars, 99012 QS05 and Longya 10 are longer in the condition of open ground drilling. The growth of Tianya 10, Longyaza 14, 99012 QS05, Longya 10 are vigorous and uniform. Tianya 10 have the highest yield and achieved 9.55% increase over the CK Longya 10. The yield of Longyaza 14 is second to Tianya 10 and 6.82% increase over the CK. Longyaza 14 have the lowest plant height which may enable it a good lodging resistance. Tianya 10 and Longyaza 14 a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Pingliang.
Key words:Oil flax;Pingliang;Cultivars;Introduction
小雜糧是小宗糧豆作物的俗稱,泛指生育期短、種植面積小、種植地區與種植方式特殊、有特種用途的多種糧豆,通常包括蕎麥、糜子、谷子、莜麥、青稞、綠豆、小豆、蠶豆、扁豆、蕓豆等。山西、內蒙古、甘肅、陜西、寧夏、云南、貴州等省區是我國小雜糧主產省區,常年種植總面積達80.00萬hm2以上[1 - 6 ]。環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溝壑縱橫,殘塬、梁峁、川臺、山掌兼有。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 130~2 089 m,耕地面積為23.87萬hm2,耕地地力等級在國家5~10等,其中絕大部分耕地地力等級在8~10等,土壤平均有機質含量為10.2 g/kg。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溫熱多雨,年降水量350~500 mm,蒸發量 1 675.0~1 993.7mm,降水年際變化大,降水相對集中(7、8、9月占全年的60%)。小雜糧作為環縣的特色作物,以其優質、獨特而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我們在分析環縣小雜糧產業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環縣小雜糧品牌建設提供參考。
1 現狀
1.1 產業發展現狀
1.1.1 種植規模及產出 環縣小雜糧種植分布廣,面積大,品質好,相對經濟效益好,種植面積穩中有增。種植種類主要有蕎麥、糜子、谷子、黑豆、豌豆、食用雜豆、燕麥等[7 ],年播種面積3.89萬hm2,年產量達6.3萬t。其中蕎麥2.60萬hm2,年產4.4萬t;苦蕎0.18萬hm2,年產0.4萬t;糜谷0.38萬hm2,年產0.6萬t;雜豆(豌豆、黑豆、綠豆、豇豆等)0.53萬hm2,年產0.6萬t;燕麥0.20萬hm2,年產0.3萬t。
1.1.2 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小雜糧生產的技術推廣工作主要由承擔公益性職能的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濟作物工作指導站、種子管理站、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產品質監站等部門和21個鄉(鎮、辦)農業服務中心來承擔。目前共有農業工作者697人,其中管理人員242人,專業技術人員439人;具有初級職稱315人,中級以上職稱90人;大專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653人,占總從業人員的93.6%。承擔著宣傳黨和國家的“三農”政策,大面積、大范圍開展農業新技術推廣、幫助農民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工作,能夠滿足小雜糧產業的發展和品牌建設對技術的需求。
1.1.3 政策扶持及項目投入 環縣將小雜糧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來抓[8 ],在政策扶持上和項目投入上不斷加大。一是積極爭取甘肅省和慶陽市各級財政撥款的支持,用于建立基地、興辦和培植重點企業,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雜糧產業。二是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或吸引外資、民資的投入,強強合作,進行優質新品種的引進、配套栽培技術的試驗研究、系列產品的研制、食療臨床試驗等多項科學研究。三是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成21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141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1 060戶個體網店,并培育加工、電商、合作社等新型農產品企業,積極推行“一鄉一品”或者“一村一品”,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按照“鄉鄉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發展思路,促進種植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了小雜糧的品質和市場認知度,實現“農”、“商”互惠共贏,彌補農業傳統銷售模式的不足。
1.2 品牌建設及推廣現狀
1.2.1 “三品一標”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建立 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起草的蕎麥、谷子、豌豆等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規范,已通過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布實施,為當地小雜糧無公害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2005年環縣被命名為“小雜糧之鄉”。2007年環縣北部的甜水、山城、秦團莊、四合原等鄉鎮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08年實施了“國家級無公害蕎麥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2010年“環縣蕎麥”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先后認定了7個綠色食品A級產品,即蕎麥精粉、雜糧速食面(蕎麥)、雜糧速食面(苦蕎)、雜糧速食面(燕麥)、雜糧營養糊(黑蕎麥)、蕎麥醋、蕎麥米。在生產實際中,嚴格按照規范要求控制農藥、化肥等物資的投入量,確保了農產品保護區的產品品質,這對提高全縣小雜糧產品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2.2 原糧品質提升 在小雜糧生產中,積極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技術合作,結合市場需求和當地生產實際,引進優質、高產、高效小雜糧品種28個,開展品種比較等基礎試驗研究16項(次),篩選出適宜本地栽培的小雜糧新品種7個,建立穩定的良種繁育基地0.21萬hm2,繁育和更新適應本地種植、增產顯著、品質優良的品種,使良種利用率和覆蓋率均達到90%以上。推廣應用以農業、機械、生物措施為主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控技術,提高了農藥、化肥利用率,減少了農藥、化肥污染。同時利用測土配方施肥、均衡施肥等技術提高了小雜糧生產水平,降低了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保證了小雜糧的質量安全。
1.2.3 加工企業的建立 全縣有小雜糧加工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7家,即甘肅萬佳雜糧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環縣甜水飛龍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環縣鑫泰雜糧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環縣榮發農副產品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環縣榮康糧油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環縣金地寶精淀粉有限責任公司、慶陽岐黃液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近5 年來,這些重點企業年均帶動小雜糧基地2.67萬hm2,生產的蕎麥精粉、蕎掛面、蕎香酥、蕎麥醋、蕎面涼皮、豌豆粉、小米、小綠豆、黃酒、白酒等產品投放市場后供不應求,對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穩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 小雜糧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種植管理模式落后
小雜糧種植戶普遍采取自營模式,種植面積0.067~2.667 hm2,主要集中在0.333~0.667 hm2;種植面積在0.667~1.000 hm2和0.067~0.333 hm2的也占相當一部分;種植面積在2.000~2.667 hm2的只占少部分。由此可見,小雜糧的種植仍然停留在家庭自營的小規模生產階段,管理模式不集中、不統一,效率低下,以至于小雜糧種植管理沒有系統化、模式化,品質標準不一,難以形成鮮明的品牌特色。
2.2 銷售模式單一
由于種植模式分散,多數種植戶在小雜糧銷售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只能等待收購小雜糧的商販主動上門收購,僅約30%的種植戶主動聯系商販,極少數種植戶生產的小雜糧由政府組織銷售的,銷售模式單一。雖然每個鄉鎮都有銷售商,但收購價格由收購者商定,種植戶沒有任何主動權。這種不健全的銷售模式,導致種植戶不能獲得其應得的可觀收益,種植小雜糧積極性嚴重下降,影響了環縣小雜糧整體品牌形象的塑造。
2.3 宣傳力度不夠
品牌知名度,即銷售商和消費者對某一品牌的熟悉度,是選擇品牌的第一要素[9 ]。通過對銷售商的調查,在西北五省所產的小雜糧中,環縣小雜糧品牌的認知度只有16%左右,低于周邊的陜西和內蒙古,這無疑阻礙了環縣小雜糧品牌的發展。多數種植戶認為品牌對于小雜糧的銷售來說非常重要,但他們對于品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存在對其他地方小雜糧品牌不屑一顧的想法,導致種植戶盲目種植、生產,不能洞察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而導致環縣小雜糧品牌建設滯后。
2.4 現有推廣渠道不暢
雖然環縣每年都會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小雜糧推介會、宣傳會,但是存在著兩個方面的主要不足。一是推介會、宣傳會規模太小、級別低,舉辦地點多為鄉鎮,使宣傳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小雜糧推介會與其他農產品的推介會混在一起,宣傳主題不明確。由于宣傳推介效果不佳,從而導致推廣渠道的不順暢,推廣也沒得到充分的體現。
3 發展建議
3.1 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
改善管理模式,即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式管理轉變。小規模種植創建鄉鎮品牌,大規模種植實行鄉鄉聯合創建品牌。由政府部門組織,指導專業合作組織在鄉村設立技術服務部,對種植戶進行種植管理指導和培訓,研究把握市場動態。應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能力,提高產品優質率,對小雜糧進行分級,統一定價,統一標志,實行品牌建設與保護[10 ]。
3.2 提升品牌附加值
抓住環縣小雜糧的主要特色,賦予區域文化內涵,將環縣老區人民的生產理念和獨特精神融入其中,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品牌內涵和品牌聯想等[11 ],通過增加品牌附加值來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
3.4 定期舉辦推介會和交易會
針對推介會、交易會規模小、效果不佳等現狀,應該在一定的時期舉辦大型展銷會、交易洽談會,主動邀請有關單位、銷售商來參加,并與當地餐桌文化充分結合,現場制作,現場品嘗,就小雜糧產品研發等問題進行探討。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媒體全方位進行宣傳報道,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小雜糧的認知度,增強消費意識,擴大消費群體。
參考文獻:
[1] 鮑國軍,王宗勝. 甘肅省小雜糧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 甘肅農業科技,2006(4):34-36.
[2] 劉杰英. 定西市小雜糧生產布局與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07(5):39-40.
[3] 吳國忠. 甘肅省小雜糧生產現狀及發展措施[J]. 甘肅農業科技,2003(3):19-21.
[4] 張順福,吳鳳琴,吳建軍,等. 酒泉地區小雜糧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02(8):16-17.
[5] 常克勤,宋 剛. 寧夏小雜糧生產布局及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07(8):44-46.
[6] 林汝法,柴 巖,廖 琴,等. 中國小雜糧[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7] 廖巧存,劉彩琴,楊忠勛. 環縣小雜糧生產現狀與發展措施[J]. 甘肅農業科技,2004(3):11-13.
[8] 劉生瑞. 環縣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與措施[J]. 甘肅農業,2004(8):27.
[9] 邱 琪,張旭東. 關于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思考[J]. 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4):54-56.
[10] 張可成. 略論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的政府行為[J]. 理論學刊,2009(9):87-90.
[11] 李建軍. 基于農業產業鏈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模式研究[J]. 經濟學研究,2015(5):14-23.
(本文責編:鄭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