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余雅香
“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創新大賽切實貫徹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精神,促進廣東省內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教育部提出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協同育人”培養方針的落實,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展示熟練的會計、稅務專業技能。學生通過參加“福思特杯”,能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次比賽有來自全省20多所高校參賽,包括汕頭大學、廣東財經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和廣州工商學院等29支本科參賽隊伍和22支高職參賽隊伍。
團隊精神就是大家同心協力,以集體利益為先,高效率的完成某一項工作。“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大賽的參賽項目包括會計分崗技能競賽和稅收實務技能競賽,其中,會計分崗技能競賽為團體賽,包括出納、成本會計、總賬會計、會計主管各一名;稅收實務技能競賽為個人賽。會計分崗技能競賽是把這4位學生組建成財務工作組的四個職能崗位,并根據企業實際工作提供一整套工業企業某一會計期間的完整資料,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電算化處理。在會計分崗技能競賽中,團隊意識非常重要,崗位與崗位之間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的,出納的單據做完后要會計審核,會計不僅要審核出納的單據,同時還要根據審核后的單據制作記賬憑證,將制作好的記賬憑證再傳遞給主管審核,會計主管要根據出納和會計完成的數據出具財務報表,也就是說若前者出現賬務上的錯誤,勢必會影響后面合作者的操作進程。因此參賽學生應當相互討論、相互幫助、協同合作才能順利完成。雖說稅收實務技能競賽是個人賽,但最終的成績以會計和稅收兩者的總分合計為準。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小成功靠個人,大成功靠團隊”。參賽學生想要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就應當了解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創新大賽的考察形式和內容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靈活多樣的。會計分崗技能賽要求選手們不僅對會計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更要求對各財務崗位的工作內容了如指掌,出納崗位對手中的單據要很快的反映出哪些做完后不需要上傳給財務審核,哪些單據做完后必須要第一時間傳遞給會計;如果傳遞錯誤,就會直接影響到會計工作,會計崗位也同樣如此,不僅要熟練完成自身的單據處理,還要快速將憑證傳遞下去,否則就會影響財務主管最終的報表數據。所以,在備賽過程中,就需要學生熟練掌握日常課程內容,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會計實操能力以及自學能力。他們在備賽中,要學會在錯誤和失敗中成長,每一次練習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錯誤,要學會在錯誤中學習,在失敗中成長,他們經歷的每一次錯誤和失敗都能更好的激發他們的斗志,激勵他們勇往直前。在參賽過程中,更要學會隨機應變。當遇到突發狀況時,就必須在巨大的壓力和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處理好突發的狀況,就必須要沉著冷靜,努力思考,隨機應變。參加“福思特杯”這場比賽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們自身的會計知識,拓寬視野,而且還能夠提升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日后學生職業生涯順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會計是一門兼理論、實踐、技能和操作為一體的應用型課程,因此,在大學期間,加強大學生的會計動手實操能力是很重要的,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會計理論上的教學。這次比賽用的資料都是仿照工業企業某一會計期間的一整套財務賬套,包括賬套處理方法、單據格式、書寫格式、作廢手續都是仿照企業來做的,和教學有一定的出入,這就要求這些參賽的在校學生平時要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寒暑假還要到企業進行真賬實訓。這次“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大賽恰恰給學生們動手實操的機會。按照仿真企業會計工作流程,模擬會計職業崗位的理念,結合平時的會計專業學習的內容,構建成仿真企業全部業務流程,進行設計和競賽。
“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大賽考核的內容較為全面,它不僅考查參賽學生對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考查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融入到實際業務中去,能否做到會計理論與會計實操相結合。這次的稅收實務技能賽就充分展現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理論中,學生們學到的是不同的稅種介紹,例如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及不同稅率的計算方法,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的計算方法等等,但如何把這些稅結合在一起并填入到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和附加稅的申報表中去,在理論教學中是一項弱勢,所以在此次大賽的舉行也讓我們察覺出我們在學習會計專業知識中存在的弊端,尤其是應用型的本科教育,更應該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學生們在接受老師輸出的知識時,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對接受來的知識進行加工和儲存,只是單純的接受,這樣知識結構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就會導致接受的知識越多,形成的散沙也越多,真正要使用時無法正確輸出。所以有的學生平時章節學習覺得挺簡單,可一到總復習或參賽就難了,主要原因就是知識結構不完整,對老師講的知識內容只是單純記憶,使知識處于“游離狀態”,抓不住重點。等到參賽或考試時,這種“游離”的知識就容易忘記和混淆。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的接受,對接受到的知識不假思索的進行重復性記憶,不去理解,不講究記憶方法和記憶的技巧,一味死記硬背,這樣的記憶不會長久且容易混淆。
會計是一門技能型學科,既然是技能型,就要求學生們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同時也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所謂“學而必習,習又必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為何“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創新大賽中有的人未能取得理想成績呢?相信能參加此次比賽的學生會計理論知識不差,而且所學的知識內容大家也是差不多,然而差異就在于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在比賽中盡其所用,成績就不會太差,倘若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僅是死記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固然是不能學以致用的。
興趣才是學習的動力,學習一門課程或一門技能一定要先培養對它的興趣。如果是被迫接受學習的話,效果一定不會太好。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渴望熟悉、了解、研究領會某種對象的一種心理指向,它是在人的需要和實踐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常說:“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如果學生們都培養了對會計專業的濃厚興趣,那么,就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就會有一種昂揚、奮發、不怕任何困難的斗志,就會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是為了以后步入社會能夠更好的就業,既然學習是為以后工作,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當鼓勵學生深入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實踐工作,在實踐中去理解理論、融貫會通,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掌握,并發現工作當中會出現的問題,會用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大學期間應該多幫助學生們利用寒暑假參加社會實踐,也可以通過參加學校、省或國家舉辦的各種會計技能大賽,并把它當作實際工作,鍛煉一下自己實際與理論結合的能力。
現在大部分會計教師沒有實際工作經驗,都是從學校畢業后,又進入學校進行教學,缺乏實操能力,甚至連一張支票都沒填過,連一張發票都沒開過。而會計本身是一門專業技能課,應用性極強,同時會計技能比賽也要求教師具備實際操作能力,這樣才有資格和能力帶學生參加比賽,所以教師們應該利用寒暑假去參加企業的頂崗實習,多接觸會計實操,做一個“雙師型”的會計教師。
任課教師在上課時,一般只會傳授本課程的內容,不會聯系到其他課程,這樣上完課,所有的課程在學生的頭腦中是獨立的,財務會計就是財務會計,稅法就是稅法,并沒有想到兩者有何聯系,“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大賽就是將會計各崗位進行了串聯,成本會計計算完成本后,財務會計根據成本要計算出利潤,稅務就會根據利潤進行納稅申報,這樣就將《成本會計》、《財務會計》和《稅法實務》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闡述清晰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通過學生們參加“福思特杯”大學生會計稅務技能大賽,不僅使學生們鞏固了所學的理論知識,也加強了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及會計實操技能,同時也促進教師進行自我提升,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吳攸.會計技能競賽對中職會計教學的影響及對策.新課程(下).
[2]吳湘.以會計技能大賽,推動會計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課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