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雅楠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隨著我國進入人口高齡化社會時間的推進,高齡化產生的各項影響已經十分明顯,最直接的就是隨著高齡人口加劇,養老矛盾突出,另外勞動力不足,制約著經濟的各項發展。人作為社會的主體,人的年齡結構不同決定著所從事和承擔的工作不同,因此,人口高齡化對我國經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
數據表明,在中國,人口高齡化現象已經比較凸顯,而且每年的高齡化速度也是比較快的,這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我國的高齡化現象都是值得深思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高齡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此外,中國不是第一個進入高齡化的國家,但高齡化的速度遠遠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發達國家在物質財富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即“先富后老”,而中國在物質基礎上效率相對較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時進入高齡化社會,即“未富先老”的狀態。由于我國“未富先老”的狀態,使得國家沒有充足的財力物力解決養老問題,使養老問題成為社會的突出問題。“未富先老”的高齡化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國家社會壓力十分嚴重。
1.中國人口高齡化時間分布不均,其中:第一階段是1990年至2000年。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和比例正在增加,從“成人”到“老”;第二階段是2000年至2025年,中國人口高齡化加速,中國開始進入超高齡化階段;第三階段是2025年到2050年。這個階段是中國人口高齡化的嚴重階段。
2.中國人口高齡化在空間中分布不均。據調查顯示,人口高齡化分布與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有關;從城鄉分布的角度來看,由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青年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農村勞務力轉移已經轉移到城鎮。農村人口高領化速度和程度高于城市,農村地區面臨嚴重的人口高齡化問題。
由于人口高齡化,使得年輕勞動力總數呈下降趨勢,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人口高齡化使得勞動力呈現年齡偏大的現象,年齡偏大的勞動力大多思想保守、進取性較差,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保守落后的狀態中。另外,年齡偏大的勞動力接受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降低,不能適應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今天,不利于社會發展。
隨著高齡化人口的加劇,高齡人成為社會上人口數量最多的人員,其消費水平較特別,大多偏愛老品牌,對熟悉和認可的產品和服務特別青睞,選擇的大多數產品都是物美價廉且耐用的產品,因此,對新興產業和新服務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此外,高齡人更注重自身的飲食,服裝和保健品等方面,這些高齡產業的需求不斷增加,產業也在快速發展,滿足高齡人口的消費需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所謂“家和萬事想”,家庭作為基本組織單位進而組成了社會,目前,養老保障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和人民關心的焦點。在物質層面上,大多數城市老年人都有醫療保險和退休養老金,因此他們的養老屬于自立的;而由于社會保障不完善,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養老。然而,從生活關懷和精神慰借的角度來看,農村和城市老年人都需要孩子和伴侶的照顧,同時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人口高齡化的不斷加深,帶來的養老壓力是巨大的。如:就目前的現狀來說,通常1對夫婦需要同時贍養4名老人,及1個孩子,由于現代生活和生產的步伐正在加快,年輕人的精力非常有限。因此即便是非常孝順的孩子也很難做到孝順。個別家庭由于要照顧身體不方便的老人,不得不辭去工作,長此以往,不利于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如果沒有國家的財政補貼,統籌賬戶無法滿足養老保險收支平衡,出現收不抵支的問題
產業結構調整肯定會有技術開發,創新和推廣,以滿足新興產業和產業結構體系的需求。雖然老年人經驗豐富,但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以及接受適應的能力都在削弱,這不利于新興產業的增長,同時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此外,中老年勞動者已形成自己的居住習慣,對長期定居地區和工作類型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他們一般不愿意搬遷到其他地區生活或改變其工作性質。這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
人口高齡化問題被認為是21世紀三大社會問題之一。我國人口高齡化非常嚴重,面對人口高齡化,國家應該及時制定相應的政策來處理,關注人口高齡化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積極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加快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人口高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