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薇 張燕楠
(西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作為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會是股東大會與經理層的主要樞紐,在協調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提升公司財務績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隨著公司治理理論的提出與完善,國內外學者開始對董事會特征與公司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美國學者Mohamed Belkhir和Vallelado(2008)以美國商業銀行為樣本、董事會規模為自變量,實證分析董事會特征對商業銀行財務績效的影響,發現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鄭若旭(2016)認為董事會的規模越大,其成員所代表的利益相關方越多,公司做出的最終決策也就越合理,對公司財務績效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Geoffrey(2003)以澳大利亞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后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胡曉明和曹一丹(2013)認為獨立董事比例越大,其提出的意見越易受到重視,可以增強其獨立性和判斷力,降低經理層和董事合謀的可能性,從而提高公司的財務績效。孔玉生(2015)認為董事長變更會導致財務績效下降。石大林(2014)認為董事會會議次數越多,代表董事會越積極參與公司決策事務,有利于公司財務績效的提高。張慧和安同良(2005)對不同行業的董事會成員學歷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發現在知識密集型產業中,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可以幫助公司取得更好的財務績效,而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中二者并無顯著關系。鄭劍英(2012)認為對董事會成員進行合理的激勵,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可以提升公司財務績效。陳俊麗和李敬飛(2012)認為董事持有股份越多,對公司的發展會更加關注。
上述學者選擇不同指標,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董事會特征對商業銀行財務績效的影響,其研究結果具有借鑒意義。但現有研究選擇的自變量較少,并且目前鮮有學者運用Panel模型進行分析。因此,本文選擇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董事長變更、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會成員學歷、董事會成員薪酬、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作為自變量,建立Panel模型實證研究董事會特征對上市商業銀行財務績效的影響。
對于董事會,制訂戰略決策是一項重要的職責。當董事會規模越大,董事的知識背景、專業領域的構成越豐富,在銀行做決策時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考慮,從而提出更合理的建議。反之,董事會規模越小,董事的專業構成單一,其做出片面性決策的可能性更大。并且,隨著董事規模的增大,董事會的監督能力也隨之提高。
由此提出假設1:董事會規模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獨立董事是從銀行外部聘請的、為銀行發展提供建議的董事。不同于普通董事,獨立董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受股東的干涉,能夠更直接地提出改善銀行經營狀況的建議,同時獨立董事大多是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專家,他們所提出的意見可以使董事會的決策更加科學合理。因此獨立董事對于提升銀行財務績效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
由此提出假設2:獨立董事比例與銀行財務績效正相關。
如果銀行的財務績效持續上升,股東會希望現任董事長可以繼續服務于銀行,從而促進財務績效更好得提升;如果銀行財務績效呈現下滑趨勢,股東們則會對董事長的能力產生質疑,可能會選擇通過更換董事長的方式來改變銀行的經營現狀。另一方面,新上任的董事長為了得到股東的認可,他們會更努力工作提升其財務績效。因此董事長的更換可以提高銀行的財務績效。
由此提出假設3:董事長變更與銀行財務績效正相關。
董事會會議的召開次數可以直觀地體現出董事們參與銀行管理從而提高業績的積極性。在董事積極地建言獻策的情況下,銀行的業績一般都會處于較好的狀態。董事會議的召開次數表明了董事會對銀行治理的參與意愿與參與程度,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財務績效。
由此提出假設4:董事會會議次數與銀行財務績效正相關。
學歷可以相對直觀的反映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與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對于復雜信息的處理能力,而董事會成員是否具有這些能力對其所作出決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具有重要作用,進而會影響到公司的財務績效。
由此提出假設5:董事會成員學歷與銀行財務績效正相關。
當董事薪酬處在較低的水平時,董事會對其工作失去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會采取一些損害銀行利益的行為;而當董事通過努力工作而獲得較高薪酬時,使其工作被認同的感覺加強,刺激銀行董事更加盡職盡責的工作,為銀行利益最大化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由此提出假設6:董事薪酬與銀行財務績效正相關。
為使董事對銀行盡職盡責,除了薪酬激勵,還應對其進行股權激勵。董事會成員持有股票,使其自身權益和公司利益密切相關,不僅降低了代理成本,而且可以避免董事侵害大小股東權益現象的發生,對于銀行財務績效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此提出假設7:董事會持股比例與銀行財務績效正相關。
本文選取2007-2016年深滬兩市上市的14家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包括4家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7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和3家城市商業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本文所需的各項財務數據和董事會特征相關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以及各個商業銀行的2007-2016年上市公司年報。
本文選取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董事長變更、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會成員學歷、董事會成員薪酬、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為自變量,以每股收益衡量上市商業銀行財務績效,實證分析董事會特征對上市商業銀行財務績效的影響程度。因此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被解釋變量EPS為每股收益;解釋變量X1it為各銀行董事會人數,X2it為各銀行獨立董事比例,X3it為各銀行董事長變更(變更時為1,否則為0),X4it為各銀行董事會議次數,X5it為各銀行董事會成員學歷(碩士學歷占總人數的比例),X6it為各銀行董事會成員薪酬(董事會成員前三名薪酬總額的對數),X7it為各銀行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控制變量X8it為資本結構,X9it為銀行規模(銀行總資產的對數)。C1、C2、C3、C4、C5、C6、C7、C8和 C9均為非隨機變量,其含義為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董事長變更、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會成員學歷、董事會成員薪酬、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分別變化一個單位,將會引起各銀行財務績效變化的系數。此外,t為時期序號,t=1,2,…,10;C0代表常數項,C1、C2、…、C9均為待估計的參數;ε為回歸殘差。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2007-2016年中國上市商業銀行董事會規模平均值在15-16人之間,但各商業銀行董事會規模的差距較大;獨立董事比例均值為0.3582,2007年獨立董事比例較低,在0.267-0.392之間,隨著獨立董事的重要性逐漸展現,獨立董事比例顯著提高,2016年大部分商業銀行已達到了0.334-0.459之間;董事長變更頻率很低,銀行董事長的變更與銀行的當年具體經營情況有關,與特定年份無關;董事會會議次數平均在10-11次,各商業銀行之間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董事會成員學歷水平較高并逐年上升,2008年董事會成員碩士及以上學歷所占比例為0.5,2012年該比例上升至0.6;從董事會成員薪酬的對數來看,2007年薪酬的范圍為6.48-7.54,達到最高峰,其后薪酬及其范圍都在不斷地下降,2016年薪酬的范圍為6.23-7.15,可見銀行間薪酬差距在縮?。欢聲蓡T持股比例普遍偏低,均值維持在0.0004,有一部分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并不會持有任職銀行的股份,持股比例最多的銀行也從2007年的0.0105下降至2016年的0.0014。
為了能夠真實地反映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的關系,避免由于變量自身的非平穩性特征導致的“偽回歸”現象,在進行回歸之前需要對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運用EVIEWS8.0軟件,對單位根進行Summary檢驗,結果表明這些時間序列均為平穩序列,即這六個時間序列均是I(0)序列(如表2所示)。

表2 平穩性檢驗結果
回歸模型的結果見表3。

表3 董事會特征對中國上市商業銀行財務績效線性回歸結果
模型整體調整后的R2值較小,為0.178811,表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差。但sig.值小于0.05,所以這個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
其一,X2=4.270015,且通過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其與每股收益呈顯著正相關,即當獨立董事比例上升1個百分點,銀行的每股收益則會上升4.270015個百分點。可見,獨立董事可從公平、客觀的角度為商業銀行的決策提供更合理的建議。因此,獨立董事比例與商業銀行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該結論與假設2相符合。
其二,X6=0.437891,且通過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其與每股收益呈顯著正相關,即董事會薪酬每上升1個百分點,銀行的每股收益則會上升0.437891個百分點。因此銀行為董事會成員設置高的薪酬更有利于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并提高董事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銀行的財務績效。該結論與假設6相符合。
其三,X3=-0.264892,且通過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其與每股收益呈顯著負相關,即董事長變更每上升1個百分點,銀行的每股收益則會下降0.437891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董事長的變更導致商業銀行發展規劃及各項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較差,致使其財務績效降低。該結論與假設3不相符。
其四 ,X1=-0.011559,X4=-0.015386,X5=0.832355,X7=-15.41350,但其P值均大于0.1,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中國上市銀行的董事會規模雖大,但實際參與到商業銀行經營活動中的董事較少,無法體現人數多及人才構成多樣性的優勢;董事會中有一大部分董事沒有積極地為決策提供建議,導致董事會會議效果不佳;董事的學歷普遍在較高的水平上,但專業領域較為單一,不能全面的考慮問題;董事會持股比例同樣與財務績效不存在顯著性關系,商業銀行的激勵制度,尤其是股權激勵制度不合理,無法達到激勵的效果。因此董事會規模、會議次數、學歷均與財務績效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該結論與假設1、假設4、假設5、假設7不相符。
本文運用Panel模型實證研究董事會特征與商業銀行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第一,獨立董事比例、董事會成員薪酬與商業銀行財務績效正相關;第二,董事長變更與商業銀行財務績效負相關;第三,董事會規模、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會成員學歷、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與商業銀行財務績效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為了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并以此促進其財務績效的提升,中國上市商業銀行應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繼續加大獨立董事的比例,增強董事會決策的客觀性、準確性與科學性;第二,保持較高的董事會薪酬水平,加大股權激勵的力度,建立合理的長期激勵機制,將董事的利益和中國上市商業銀行的財務績效緊密結合,以此來調動董事的積極性;第三,聘任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高級專家,形成專業、技能互補,綜合能力強的董事會,以避免人才構成的單一化對中國上市商業銀行財務績效的負面影響;第四,繼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與各項制度,加大對董事會成員的約束,增強其工作責任性,杜絕玩忽職守現象;第五,根據其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制定合理的董事會規模;第六,避免董事長的頻繁變更,維持政策的一致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