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娜 康 璐 孫書穎
(河南科技大學財務處,河南 洛陽 471000)
自從我國開始實行全面化的高校改革開始,我國高校的招生人數以及管理模式就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辦學模式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樣性,教育經費也隨之增加,因此學校對現有的財務運行狀態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其次,以往學校主要注重的是學校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但是現階段學校的要求已經提升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存,這就要求高校財務管理精細化的管理。另外,如何在有效的教育經濟條件下,給學生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也是每一個高校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國現在各大高校的管理體制都顯示出管理思路單一的問題,財務管理與學校其他部門之間的管理不掛鉤。學校的主要經濟支出主要表現在費用消耗主體,沒有細分出各部門與人員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導致高校財務出現財務計劃內容單一的問題。另外還有一些高校由于財務部門所下放的權利比較大,因此導致很多部門都存在內部“小金庫”的現象。學校的財務主要掌管學校的內外教育基金、研究基金以及一系列的基建資金等等,使其達到平衡統一的狀態。但是往往會因為一些各種各樣的因素,財務部分無法做到資金內外的收支平衡,導致財務管理計劃難以強有力的執行,很難實現各部門之間的權責分明。
各大高校作為一個獨立核算的法人單位,在注重培養人才的同時,也要有效的完善高校思想和成本的管理意識,尤其是要注重學校的辦學成本以及教育投資成本等,只有有效的控制住成本支出,才能實現高效的資源合理利用。但是,從目前高校的管理現狀來看,很多高校的財務運行在成本控制上都是抱著重投入的思想,但是往往投入進了很多資金,卻沒有改善學校的硬件及軟件設備,沒有體現高成本投入的效果。面對這種常態,高校的預算管理中就相當于存在著“非營利性”,就等于注重于社會效益,沒有有效的控制住經濟效益。就比如說高校中的很多部門都出現了教學設備閑置,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無處可用等各種浪費的現象。但是另外一部分的還出現了資源緊張,專業發展受限的情況。從這兩個現象來看,就是高校預算缺乏經營思想和成本管理意識不合理所導致的。
目前,各大高校在當前的實際預算缺乏合理的績效評價與考核體系,只是一味的按照個人或部門的要求在進行財務運行管理。由于沒有完善的績效評價和考核體系,就導致很多財務資金的投入沒有統籌和發展方向。在當前的高校財務運行模式中,高校的管理層人員更多的是注重的對資金下撥的分割,往往在執行的過程中農忽視了對結果的關注度,而且對內部成員的考核力度也不夠嚴格。另外,各大高校缺乏科學的預算管理和評價體系,沒有將績效評價納入預算管理體系中,在評價管理的過程中,只用不夠預算或者是夠預算來作為管理的標準,這種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無法有效的對管理體系起到評價的作用。
高校財務運行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想正確的掌握高校運行的成本和預算以及各種教育資金,就必須要有一支專業,具有高素質的財務人員來完成。目前,很多高校的財務人員配置都不到位,很多財務人員都是身兼數職,肩負著很多職位的任務。面對這種情況,高校首要把人員配置齊全,并對財務中的重要崗位進行崗前培訓,培養財務人員對預算管理的重要性。很多財務人員對一些專業性側財務知識掌握度還不是很牢固,并且習慣于傳統的預算編制,對于這種情況,高校就要及時的開展一些培訓活動,提高員工的財務業務能力,大力培養懂績效預算、具備信息化素質的高能符合性人才。
高效順暢的績效信息溝通機制是績效良好運行的基本保障。由于以往工作經驗的原因,很多的高校的財務績效工作到現在都沒有被重視起來,校園內部的績效信息機制也比較零散。因此,為了保障績效考核能夠全面的運行起來,首先要構建順暢的績效信息溝通機制,搭建一個良好的財務運行績效實施的平臺。隨著高校財務的日益壯大,財務部門應該加強與校內其他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確保財務運行績效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建立信息溝通機制的時候,把所有的信息統計得越全面,越詳細,那么計算評價出來的數據就越接近準確值。
高校績效預算考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可以準確計算,又方便考核的各種量化指標,實現預算與實施的有效結合。在構建高校績效預算考核中要以最優化的利益和動態完善來作為最基本的關鍵原則。將高校績效預算考核投入使用的過程中,要有效的結合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在實施中發展問題時,要有效的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另外,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有出現突發情況,要根據突發情況不斷更新和完善績效預算考核體系,實現高效資金的最大化運轉。
由此可見,在高校的財務運行管理中,有效的使用科學合理的績效體系對高校的財務管理以及成本控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高校水平的不斷增長,高校也應該對財務管理加大管控力度,形成體系的管理標準,使高校的財務運行可以朝著高效持久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