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 德州 253000)
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中,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制定與其政府會計制度相適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并不斷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力度,提升單位的凝聚力,提高單位運營效率,進而達到促進行政事業單位長期有效發展的目的。
政府會計制度對單位內部控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對內部控制的要求逐步提高,內部控制規范和細化了各項業務流程,政府會計制度提出的授權審批制度、公務卡制度等都極大的促進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在單位內部營造出了良好的內部環境。政府會計制度與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兩者密不可分,相互推進,使單位更大程度的強化內控制度體系,使其更加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有利于單位的長期有效發展。
行政事業單位是維護公共秩序,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部門。單位會計核算旨在充分反映出對社會提供產品、勞務和服務的過程,也就成了廣大群眾關注的焦點。政府會計制度提出了權責發生制原則,提出了對社會公共資產的記錄和監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及時性和準確性。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為廣大群眾解惑的同時也有助于高層次管理人員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準確的會計信息也為提升單位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和效果提供了保證。
政府會計制度充分完善了資金使用流程,加強了預算與執行程度的緊密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授權審批等制度的實施使資金使用在財政和機關事業單位之間實現了非常有效的監管機制,使得資金的利用更加充分,為資金安全又增添一份安全保障,同時也優化了資源配置。內部審計機構是單位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在資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避免了違法亂紀、徇私舞弊的情況發生,很好的規避了單位內部風險。
長期以來,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缺乏健全的規章制度和有效的監管機制。部分單位在實際的工作中,資金使用情況不夠明確,公開不及時,使得資金使用過程及成效失去了透明度。由于對單位內部控制的不重視,也造成內控制度的不健全、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原來的會計準則對內審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很多單位缺乏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和監督人員,部分成立內部審計部門的也依附于單位其他執行機構,使得稽查審計制度形同虛設,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我們的會計準則一直以來貫徹執行的都是收付實現制,這種會計的核算方法雖然反映了資金流向,卻缺少了往來賬款、受托代理資產以及預計負債等內容,不足以全面反映單位所承擔的現時義務,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體制和客觀資源的限制,導致了會計信息質量不高,這些都單位內部控制造成負面影響,使其不能有效開展。
內部控制由財政部和各級財政部門組織和學習,所以參與人員也多為財務人員,但內部控制是整個單位的內部控制,是“全員參與的一把手工程”,單位負責人是內控的主要責任人,因此領導的意識、重視程度對內控是否有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內部控制牽扯到經營業務的方方面面,強調制衡,強調不相容崗位相分離,所以要鼓勵和調動全體人員積極參與其中并保持高度熱情。讓全體人員重視單位內部控制,樹立正確的內控意識和觀念,才能提高內控建設的執行力。
政府會計制度對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全體人員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建設,授權審批制度的實施,使得經濟活動和資金流動得到全方位、多角度領域的控制,建立預算雙重會計分錄實現了業務完成進度控制和資源的合理調配。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實施規范內部控制細則,建立和完善與行政事業單位自身的單位規模、業務范圍和特點、風險水平及所處具體環境等相適應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強調過程,過程就是流程,在業務流程中嵌入制衡,就形成了控制。全面性和重要性必須貫徹整個內部控制過程中并加以綜合的運用,制衡的過程中必須強調成本效益,以適應和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在管理過程中,單位應梳理各類經濟活動的業務,結合風險應對策略合理細化業務流程、明確業務環節、做好分工協作,明確權責劃分范圍,系統分析經濟活動風險、確定風險點、選擇風險應對策略等措施,建立適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內部控制體系。充分利用內部控制“使其不能腐”的作用機理,真正做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止并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內部風險防控與廉政機制建設。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實現辦公信息自動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利用四通八達的網絡技術,結合縣級的各類計算機管理軟件,信息化系統進一步完善了行政事業單位的組織構架,擴展了業務范圍,提升了工資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信息化不僅簡化了辦公流程,而且可以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提高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的執行力、提高授權審批控制效力。除此之外,全方位的信息流通促進信息在單位內部各層級之間、單位與外部環境之間及時、準確、順暢地傳遞;單位通過風險信息收集的匯報與監督機制,確保風險初始信息的收集充分、有效,提升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的力度和效能。
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是單位內部控制得以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是保證內部控制建設得以開展并有效實施的重要環節。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內部控制建立和實施中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并及時加以改進,確保內部控制體系得以有效運行。內部審計是單位內部開展的、獨立的、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也是內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行政事業單位要成立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工作機制。內部審計通過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審計標準,為內部審計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提供支持;建立精干、高效的內部審計隊伍,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自我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的過程,幫助單位目標。單位內部控制通過自身的審計評價監督不斷完善,形成良好的動態的管理過程。
綜上所述,在政府會計制度視角下,加強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是十分重要的。行政事業單位要樹立高度的內部控制意識,利用高度發展的信息化脈絡,構建與政府會計制度相適應的內部控制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強化自身的服務職能,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又快又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