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都
(文華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當前,經濟進入全球化發展階段,創新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鼓勵優先發展方向。這種趨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由于各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必須將粗放型、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方式過渡到創新型發展道路,從而實現國民經濟整體和個體經濟長期正增長,主要方式就是創新。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取決于其總體經濟競爭力,而經濟競爭力主要取決于科技水平,而一國的科技水平是由國家的創新體系的結構和效率決定的,因此,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占有一定的地位。
創新活動的目標是由一個狀態(教育領域、研究和開發、設計、生產、技術和工具、對外經濟關系等),通過一個企業持續的經濟體系結構升級和維護、鞏固,通過努力,從而產生科學和技術進步成果在國內外市場取得利益,這位提高國家競爭力做出了貢獻。在發達國家,集約化生產和使用新產品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在教育、技術、生產等領域,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從70%提高到85%的水平。創新對提升競爭力的積極影響的在經濟增長上表現得很明顯,尤其是對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結構升級,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品改善了出口結構,高品質的產品擴大了國際市場,提高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金融危機后,科學、技術和創新為可持續和持久的經濟復蘇以及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科學、技術和創新可以為解決社會面臨的某些重大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比如人口變化、全球醫療保健問題和氣候變化。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和問題,避免出現這些問題的目標,每個國家都很重視教育,創新受到了如此高度的重視,而科學、技術和創新的結合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
國家創新體系理論背后的概念是基于對創新過程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和關系的理解,這是“創新生產”發展的關鍵。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由創新過程參與者之間的復雜的關系和相互作用產生的,它們產生、分配和利用新知識。一個國家的創新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參與者作為知識創造和利用知識創造的集體系統的要素如何有效地相互作用,以確保技術進步和競爭力的發揮。
20世紀80年代,P.Romer提出了一種“新增長理論”,將技術發展放在首位。根據這一理論,知識的增長本質上是內生的,同時也與經濟因素有關,如提高利潤增長或教育機會。因此,技術變革的速度并不穩定,其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和個別公司的活動。在構建模型的基礎上,P.Romer得出結論,人力資本積累量較大的國家,其增長率較高。這意味著,科學家研究的創新是一個特定部門生產的產品經濟。
國家創新系統數十年來許多國家在制定戰略和目標時都在積極使用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但并沒有一種統一的方法來界定“國家創新系統”概念的實質。甚至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創始人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解釋這一概念的本質,這主要是由不同的方法、觀點和研究目的引起的。最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發組織)制定的國家創新系統的定義:國家創新系統是指一個國家內各有關部門和機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創新網絡,是由經濟和科技的組織機構組成的創新網絡。一位學者建議將國家創新體系視為一套制度、法律和經濟措施,以促進該國的創新技術變革,以確保國家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戰略優勢和有效的國際競爭力。今天,信息技術的引進和傳播被認為是有效的創新技術變革。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往往被用于包括經合發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的研究,以及個別國家的政治目標。到目前為止,國家創新系統概念已在國內外有關這類領域的科學中廣泛傳播。
首先,對科學的資助程度被認為是一個創新國家的關鍵特征之一。如歐盟設定的目標是將研究和開發 (R&D)總支出占GDP的3%,目標是在下一個十年中作為《歐洲2020戰略》的五個關鍵目標之一得到支持;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美國在2012年的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占42%,日本(15%)和德國(9%)。自1999年以來,愛沙尼亞、韓國、葡萄牙和土耳其的研發實際支出增長最快,年均增長率約為10%。除OECD以外,中國研發支出實際增長接近20%。因此,在最高的研發支出方面,中國排在第二位,高于日本自2009年以來的水平四。
首先,英國、荷蘭、盧森堡和香港等國家在全球創新指數前10名中排名靠前,但在研發支出上卻并不領先。這些結果表明,他們的創新系統在研究和發展方面的小開支上產生了創新,即這些國家的創新系統是最有效的。我們認為,這是可能的,因為上述國家具有創新的特點。例如,英國的創新體系具有以下特點:世界一流大學的運作(牛津·福特,劍橋,倫敦大學);發展風險投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很高;發展“大學與工業”的聯系;吸引技術人員的積極政策;等等。在這方面,國家創新體系的某些缺陷,如缺乏公共和私人的研發支出,以及創新體系中所有環節之間的不協調。
其次,荷蘭的創新體系與英國非常相似:世界聞名的荷蘭大學保證了高水平和高質量的教育,專攻某些科學知識領域的基礎研究,如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和古典研究,格羅寧根大學的經濟和能源問題,阿姆斯特丹的行政管理和科學史,基礎科學的發展至關重要的是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和沃森納爾的高等研究所。
第三,我們應該指出,美國、新加坡和北歐國家(芬蘭、瑞典、丹麥)在這兩個指標上都占據著較高的位置,這表明這些國家的創新體系是高效的。在美國創新領域發展的特征中,應該指出創新領域的主要機構(如公園和風險投資基金)的出現(實際上獨立于聯邦政府)。美國創新行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小型創新公司的活動異常活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支持這些公司的特殊政府項目,以及風險資本的成熟和可用性。
研究表明,國家科研創新管理創新體系的發展與運行沒有統一的最優模型。然而,有一套實用的解決方案或多或少可以用來提供國家創新系統績效的總體滿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