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鳳臺縣財政國庫支付中心,安徽 淮南 232100)
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是財政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基于目標而實施管理的過程,預算的編制、執行、監督、績效評價等環節均貫穿于其中。在當前新時代的經濟體制下,行政事業單位要充分發揮其社會職能,提高社會影響力,需要提高其預算編制及管理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以保障單位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加強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可以不斷提高各單位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及決算的各環節管理水平,促使行政事業單位加強財務管理和財務制度的建設,通過加強預算管理能夠為部門的各項經濟活動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
良好的預算管理不僅是各行政事業單位開展業務工作的財力保證,還能夠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減少二次分配,將有限的資金用于重要項目中,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的公信力。
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包含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監督及績效評價等環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能夠及時全面掌握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收支情況,發現經濟活動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而完善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及風險防控措施。
行政事業單位主要的經費來源是財政撥款,由于單位領導和財務人員的預算法制淡薄,單位領導對于預算編制工作只重視總金額,不重視具體的支出項目,財務人員專業素養較低,造成支出時隨意性較大,不能嚴格按照預算科目執行,從而嚴重影響了預算的執行進度及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有些單位在編制預算時,不能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系統論證,科學預算,而是根據估算的經費收繳數額安排明年的支出計劃;二是基本支出預算人均辦公經費定額偏低,與單位實際執行情況差距較大,容易造成基本支出擠占項目支出經費,極大影響了單位項目的實施;三是項目資金預算編制主觀隨意性強,不夠科學合理,有待完善。四是由于財務人員大都很少參與單位業務項目的討論、規劃和決策,造成財務與業務脫節,編制預算時不能與單位的實際業務緊密結合,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
年初預算批復下達后,各項支出費用應該嚴格按照年初預算的下達的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及支出經濟科目規范使用,但是各部門單位在支出時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造成預算支出進度不均衡,或者基本支出擠占項目經費等情況,嚴重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政府非稅收入由具有行政管理的職能部門征收,存在利益劃分的問題,若將用非稅收入的支出安排完全與部門脫鉤,則影響部門征收的積極性,若將非稅收入與部門工作結合,則造成部門支出膨脹,有征收職能的部門經費用不完的問題;二是非稅收入上繳國庫不及時,一部分有征收職能的部門在急需使用資金時才將收到的非稅收入上繳到國庫,然后通過年初的預算安排到單位,用于彌補自身的經費不足,在不急需使用資金時,收到的非稅收入就長期滯留在單位零余額賬戶,或者某些具辦人手中,影響財政的非稅收入的征繳,也為單位埋下風險和腐敗的隱患。
行政事業單位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預算的執行結果也未能與單位領導的年終考核及職工的獎懲的相掛鉤,預算執行缺乏約束力。財政部門未建立健全預算的績效評價指標制度,績效管理與預算管理脫節。
一是要加強預算法的宣傳,讓預算法能夠深入貫徹到單位的所有人員,樹立遵紀守法的工作作風,在法律的規范下開展單位的各項經濟業務活動。二是加強單位的財務人員培訓,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將預算管理、預算執行、預算監督深入到每位預算管理人員的思想中。
一是要精準測算基本支出的定額和項目支出的基數,合理確定基本支出標準、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政府采購標準等,以滿足政府正常行政運行和履職的需要,要在厲行節約的基礎上能夠挪出更多的資金使用在改善民生、脫貧攻堅等急需的地方;二是建立健全預算單位的基礎數據庫,根據部門的職責、職能、機構設置,全面準確掌握預算單位人員的編制、結構等,非法定程序不得隨意變動;三是細化預算編制的內容,厘清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的內涵界限,逐步取消項目中用于本部門的基本支出,盡量減少財政資金的二次分配。
一是行政事業單位應嚴格執行批準預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則,合理安排各項資金,不得超預算安排支出,預算在執行中原則上不予調整;二是要加強項目庫的管理,做細做實項目庫,對沒有進入項目庫的一般不得安排預算;三是建立項目支出預算動態調整機制,上年項目支出預算進度執行較緩慢的,同級財政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收回資金,或減少項目支出預算安排數;四是完善項目退出機制,實施項目周期滾動管理,根據歷年預算安排及績效評價結果,逐步規范清理近幾年的所有預算項目;五是根據部門職責、職能,對項目支出預算采開放式的評審工作,可以邀請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會參與監督評審。明確項目支出的范圍,同時對于原有以專項業務費形式列支的部分基本支出予以縮減,減少并控制項目支出預算的規模。
一是要堅持全面性原則,將單位的所有收入納入預算管理;二是加強非稅收入的征收管理,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收費,杜絕亂收費,杜絕單位小金庫現象;三是改進非稅收入預算編制工作,結合近幾年實際取得的收入并考慮增收減收因素測算,不能隨意夸大或隱瞞收入,積極穩妥科學合理的編制非稅收入預算;四是加強非稅收入的支出管理,除教育收費外其他部門的非稅收入由財政統籌合理安排支出。
一是財政部門要建立健全預算管理評價機制。加強績效管理是實現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應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將績效理念的方法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二是改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議由財政牽頭建立適合各部門、各項目統一的績效評價指標和標準體系;三是所有部門預算均要求設定預算的績效目標,績效目標是部門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未按照要求設定績效目標的項目支出,不得納入項目庫管理,也不得申請預算資金。四是大力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逐步建立以績效目標實現為導向,以績效評價為手段,以結果應用為保障,以改進預算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控制節約成本、提高公共產品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為目的,覆蓋所有財政性資金,貫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
預算公開是建設陽光政府、責任政府的重要載體。政府預算的公開透明,既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同時也能進一步促使政府更好的承擔自身責任,保證財政資金安全,提高資金效率,在推進“制度反腐”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預算法規定經本級政府財政部門批復的部門預算,由各部門向社會公開。各單位要嚴格執行預算法,牢固樹立依法公開的觀念,增強主動公開的意識切實履行公開責任,扎實做好預算公開工作。一是要推進觀念轉變,嚴格依法行政;二是規范預算管理提升公開實效,提高公開的細化程度;三是優化公開的方式,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圖標來表述預算的信息,讓枯燥的數據生動起來,以方便社會公眾的了解和監督。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是以滿足公共財政的內在要求,改進預算支出管理,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