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琦 張祖荻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從18世紀開始,人類社會迄今發生了四次重要的工業革命①:第一次工業革命由“珍妮紡織機②”揭開序幕,瓦特的“蒸汽機”成為標志,將人類社會帶入了“蒸汽時代”。十九世紀70年代,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內燃機出現催生石油化工產業,將人類社會帶入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在航天③、計算機④、原子能⑤等領域不斷突破,標志著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氣技術革命”之后,人類社會邁入了以“自動化”為主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而現在,我們可能正在經歷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⑥,它將顯著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驅動這一切發生的就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強大的技術手段。
會計行業也經歷了三次重大革命。第一次革命要追溯到1494年,盧卡·帕喬利在著作《算術、幾何、比與比例》中提出了復式記賬法,復式記賬法是世界會計理論研究之起點,也是近代經濟理論研究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第二次革命始于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幫助財務部門加快了計算速度,擴大了存儲能力,減輕了財務人員核算工作量,我們稱此階段為會計電算化階段。第三次革命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財務共享”服務的誕生,催生出兩種新型財務處理方式,一種是大型企業建立“財務共享中心”集中處理全球業務,節省了人工成本,同時實現了數據的匯集;另一種是“會計工廠”,也就是經過專業化分工和流水線協同改造的,建立標準化工作要求的規模化代理記賬企業。
目前,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財務機器人”頻頻亮相,預示著財務第四次變革的一只腳已經邁入了入“智能財務”時代。
隨著智能財務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引入財務流程,未來會計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將發生顛覆式的變化。傳統財務人員相當大比例的工作在未來都可以被不知疲倦,精度更高的財務機器人完成。想要在未來成為一名財務人員,首先要分析一下哪些工作是智能財務機器人目前可以做的,哪些是暫時不能做的,哪些是在將來也不能做的。我們先來看看兩位明星機器人他們都能干些什么吧:
第一位是德勤研發的財務機器人“小勤人”,它的設計初衷是把財務人員從重復的事務性工作(repetitive tasks)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企業產生更多附加值的工作(value-add work)中去。“小勤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對于規則性的基礎工作,完成的效率和精度都相當驚人。
第二位是金蝶財務機器人“小K”,它可以完成的工作包括:一是智能審單,根據設定的財務業務規則,進行智能審單;在審單時,自動管理預算,實現對財務預算的智能控制;審單時,智能關聯業務的事前預算。二是智能記賬,根據憑證規則,智能生成各種憑證;根據業務規則,智能記賬;根據業務規則,智能進行結賬。三是智能付款,根據企業的付款規則,智能付款;與銀行進行智能對賬。四是智能報表,智能出具個體報表及合并報表;根據使用人員的需求,調用智能語音進行報表分析。
通過以上的例實例,我們可以看出,財務人員過去專注的“收付款、開票審票、記賬報賬、出報表、算稅報稅”目前就能被冷冰冰的財務機器人代為完成,而職業道德和誠信、職業操守也可以通過機器規則來更好的堅守。
目前來說財務機器人暫時還無法做的事情主要集中在管理會計的相關工作,包括:全面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績效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經營決策分析等。財務機器人將來也無法取代的工作包括企業的戰略和創新、公司治理、企業的價值管理、企業的資源管理、并購和重組風險管理、戰略性的成本和稅務管理等。
行業產品知識、項目管理、運營管理知識,戰略的遠見、創新的未來、全局的格局、寬廣的視野等跨界知識能力也將成為必備。
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根據2016屆大學畢業生(全國樣本為28.9萬)畢業半年后,以及2013屆大學畢業生(全國樣本約5萬)畢業三年后的調查問卷,已經將會計電算化專業定為紅牌專業⑦。
從表面上看,高職會計專業同質化嚴重,畢業生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是被亮紅牌的原因,但究其實質,不難看出高職會計教育無論從辦學思路,辦學模式,培養目標都遠遠落后于行業變革,這才是被亮紅牌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我們需要直面會計行業轉型,培養出適應行業變革需要的實用新型人才。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應該著重考慮以下六點: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發生變化。在“財務機器人”、“會計共享”等概念在行業中快速變為現實的今天,如果學校依然要把培養目標定在“培養單打獨斗的會計手工業的傳統工藝大師”,教會學生傳統財務會計,其實已經落后于行業實踐了。培養目標必須轉變到培養管理會計上來,教會學生全面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績效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經營決策分析等知識和技能。
二是,用更短的時間把財務基礎打牢。在會計行業快速變革的今天,財務運行的形式正在發生較大的改變,這反而突出了財務基礎的重要性,“萬丈高樓平地起”,前文盡管論述過“票、賬、表、錢、稅”等相關知識已經可以被財務機器人取代,但是如果連這些基本的知識都掌握不好,更何談財務決策,參與企業的戰略與創新?用更短的時間打牢財務基礎,是為后續管理會計課程留出時間,但是課程如何設置,課時如何安排,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是高職會計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
三是,跨界知識和能力必須具備。“業財融合”的趨勢導致財務部門將從以前的事后核算監督轉變為對業務預測和績效管理,這些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除開專業財務知識,還必須讓學生掌握企業的行業知識、運營管理知識、項目管理、質量管理等跨界的知識和能力。
四是,具備財務共享經歷。理論知識需要實踐鞏固和內化,在畢業前能夠獲得會計工廠和財務共享中心的實習經歷對于學生而言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所以建設財務共享類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實習提供平臺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五是,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創新創業的思維和素質,這樣才能在會計行業的大變革中接受變革,發現機會,敢于創新。
注釋
①克勞斯·施瓦布.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16(10)
②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
③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④1946年2月14日,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ENIAC”(埃尼克)問世。
⑤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座原子能電站。
⑥克勞斯·施瓦布.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16(10)。
⑦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ol],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