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英 唐 巧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教育之計,教師為本。2017年3月,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出:“提升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分類制定職業學校辦學標準,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等項目,提升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特別是實習實訓條件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為了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提高,并健康發展,有必要重視對這個隊伍的管理,特別是對這個隊伍的評價,本文從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角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進行歸因分析,以期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考核指標分配權重不均。高職院校的教師考核指標,主要是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科研教研方面以及系部建設等的考核,而在這些考核方面,教學工作的權重占絕對優勢,在教學工作的權重中,占比最大的是一些定性指標,如學生評教、專家評教、教師評教等,定量的指標非常少,而將考核指標停留在定性指標上,會導致教師考核的說服力不強,使整個考核結果受到主觀性影響較強,難以使考核結果公平公正。
考核指標欠科學。據調查,某高校對“雙師型”教師教學工作的考核,主要停留在教學異動、計劃執行、教案檢查、作業批改等方面[1],而對“雙師型”師資實踐技能的考核指標沒有體現在考核中,“雙師型”教師與普通教師之間的區別也沒有體現,這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雙師型”教師的積極性。對于“雙師型”教師考核指標的設計,除了有與普通教師考核相同的指標外,還應該增加實踐教學能力、生產實踐能力、社會服務和創新能力等的定量指標的評價。
缺乏及時的溝通與反饋。高職院校一般主要遵循以下“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程序:教師總結——單位考核意見——學生網上評教——評定等級——公示——存檔。可以看出,該程序缺乏一個溝通反饋環節,如果評價的結果為合格,則放心不會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但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提高方向;若考核結果為不合格,學校很少有派人與教師就考核中發現的問題和漏洞進行溝通指導,幫助教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教師的自我提升,使教師考核真正發揮作用。
從教師來源看,引進渠道單一。據統計,由普通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承擔教學工作的老師占了54%,而真正來自于企業的教師相當少,只占了21%。“從中學門到大學門,畢業后再到高職門”的教師成了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要來源,他們“邊教學邊實踐”,由于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使得他們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周期長,成本高,教師下企業掛職的校企合作關系因缺乏長效激勵機制,沒有真正做到與企業的經營實踐深度融合。而從企業引進的專業技能專家大部分屬于兼職人員,多方面原因無法吸引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事業中來,使他們難以真正成為實踐教學的主體力量。
從教師教齡看,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方式等漸趨固化。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師的教學經驗會不斷的漸長,但是其專業知識和教學方式會跟不上時代步伐。因此,為培養出合格的“中國制造2025”的專業技能人才,教師們一定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方式。
從雙師能力看,不能簡單定義“雙師”就是“雙證”。“雙師型”教師是指從事職業教育的,既具備高校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與素質,同時又能將兩者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等有機融合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的教育工作者。而很多高職院校為了學校“雙師型”教師規模能夠達到相關要求,將具有講師和中級專業技能證書的教師作為“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而不是看這些“雙師型”教師是否掌握了該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是否能夠將這些新的技能和知識傳授給學生,是否積極參加了各種專業技能的學習培訓,使之掌握本專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動態。
為了了解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情況,高職院校通常要求學生每學期末要完成網上評教后才能查詢考試成績,并將其作為評價考核的標準。雖然學生是教師考核評價的一個重要主體,但是,其作用的發揮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學生評教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查看自己的學期成績而草草完成評教任務,并且學生評教的時間往往并不充裕;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如何評教了解不多,缺乏對“雙師型”教師評價的能力,評教顯得較隨意,或甚至出現讓別人代評教的行為,使得很難通過學生評教來達到對教師進行考核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