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淑玲 劉 昱 王 爽 劉愛秋 杜 偉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滄州 061100)
隨著科技的發展,物流業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物流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據官方數據統計,2018年新增勞動力1500萬人以上,其中高校畢業生占據了其勞動力市場的“半壁江山”,達到820萬人。與此同時,一些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等也涌入到就業大軍之中,尋找一些不需要專業技術的物流工作,形成了與物流畢業生之間的競爭。此外,受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對非專業物流人才需求也降低,物流崗位減少,從業者壓力增大。由此可見,求職群體數量規模龐大,一崗難求現象突出,畢業生就業競爭依然激烈。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物流業朝著智能化和自動化方向進一步發展,企業對物流人才的質量要求隨之提高。很多用人單位表示,盡管物流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大多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且好高騖遠,自我期望較高,盲目追求高薪,陷入“低不成高不就”的尷尬境地,不符合用人單位招聘標準,企業很多崗位同樣也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招工難與就業難問題并存,結構性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
一方面,河北農業大學從2007年開始招收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生,而其他分校區則招生更晚,物流專業設置較晚,學校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專業物流師資隊伍,部分教材適用性和實用性不強,專業課程龐雜涉獵廣泛,平時教學過分強調理論,物流實踐活動、比賽少且質量不高,學生信息閉塞,缺乏專業技能,不了解企業用人要求。另一方面,學校在畢業生就業信息途徑上引導不足,經過調研,45.76%的學生是通過網站獲得招聘信息的,另外一些是通過朋友或同學介紹找到工作的,學校給予的幫助較少,畢業生就業信息不對稱,不了解企業實際需求,再加上其自身實力有限,難以與名校學生對抗,就業難問題突出。
調查問卷數據顯示,84.75%的畢業生認為缺乏工作經驗是導致其就業困難的首要因素,知識能力儲備不足居于次要地位,占比50.85%。受學校軟硬件設施的限制,學校仍采用傳統教與學的模式,主要向學生灌輸一些物流理論與思想,不注重實踐環節,很少提供學生去企業參觀交流的機會,結果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僅僅獲得一些淺顯的理論知識,并沒有獲得多少實際性技能,加之畢業生在校期間不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總是被動式學習,甚至在學習上偷工減料,這些因素往往導致學生理論知識體系不夠完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不符合企業用人要求。大多數學生在畢業時自我定位不準確,期望過高,缺乏工作經驗卻不愿意從基層工作做起,不愿意做艱苦的工作,眼高手低,總希望跟別人一樣留在大城市工作,盲目跟風,最終導致其陷入就業困境。
第一,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第二,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和生源歧視,表現在,同等條件下,企業招聘員工時更傾向于男員工,使得一些女性物流人才流失;對重點與非重點院校畢業學生態度不一致,更傾向于招聘名校學生。
1.制定并督促落實專業物流人才培養方案,推進校企合作。制定并落實專業物流人才培養方案是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的關鍵。該方案可以簡要概括為:培養一批符合現代物流發展的,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物流管理理論、扎實英語基礎和組織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學校在日后教學工作中要強調落實該培養方案,真正提高學生知識技能水平。與此同時,校方應加強社會資源整合,積極推動與物流企業合作,物流企業一般都處在物流行業發展的制高點,能夠敏銳察覺物流行業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明確了解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拓寬就業信息渠道,便于學生畢業后直接去企業工作。學校還可以讓企業參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企業聯合開發學校教材并設置相應課程,共同培養對口專業型物流人才。最后,將物流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相對接、與教學目標相對接、與物流業發展趨勢相對接、與學生掌握知識體系結構相對接,加大對物流教學設施的投資建設,對物流實踐活動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真正使得培養方案落到實處。
2.打造專業物流師資隊伍,推進教學改革。教師在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要想提高物流專業教學質量,首先,必須打造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學校可以招聘一些掌握物流理論知識和豐富工作經驗的教師或者對在職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如定期去一些物流企業參觀,了解物流企業實際需求,并在課堂講授中有意識地向學生傳遞這些信息,如此一來不但能使教師明確教學方向,提高教師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還能讓學生明確專業發展方向,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其次,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包括改革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及手段等等,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破思維定式,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在教學手段上提倡“參與式課堂”,加強師生、生生間的協作,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在內容上增添更多實踐項目,鼓勵學生參加高質量物流競賽,通過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效能的引導,并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提升素質能力,而不再是以往的“填鴨式”教育模式。
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組織專業認知實習。在物流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以后,教師應該根據方案所要求學生具備的素質結構,確定與之方向一致的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授課內容。此外,教師可向學校申請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認知實習,讓學生通過直接動手操作體驗物流企業運作模式,運作流程等,在實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從中獲得經驗技巧,加深對課堂理論的了解與運用。實習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撰寫實習報告,目的是使其審視自己所具備的優勢和欠缺的能力,并在日后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完善自身不足之處,取長補短,發掘自己的潛能,明確未來就業方向。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畢業生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正確就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切莫過分看重工資待遇、怕吃苦,而要服從企業工作安排,腳踏實地地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可以把基層工作當成自己以后發展的跳躍版,通過底層的鍛煉,不斷打磨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獲得領導認可,最終實現個人發展目標。
2.增強就業準備意識,提高自身素質能力。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要想成功就業,畢業生應首先提高自身實力。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個人素質在用人單位招聘時占據首要地位,其次是學歷和工作經驗。因此,提高畢業生個人素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掌握扎實的物流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外語能力的培養,并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證明自身專業素質能力。第二,多參加一些物流專業的實踐活動,如物流競賽活動,專業實習及物流相關兼職工作等,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綜合能力。第三,提前做好就業準備,及時收集就業信息報名應聘,抓住機遇。
轉變用人觀念。用人單位應該轉變用人觀念,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畢業生們的個人素質、可塑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糾正性別和生源歧視的錯誤觀念,公平對待每位應聘者,從而吸引更多優秀物流畢業生,樹立企業良好形象,也給每一位畢業生一個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綜上所述,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大學生要想擁有一個好的發展前程,就必須提前做好打硬仗的準備,利用校內外的一切資源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只有這樣,將來畢業時才能超越競爭對手,最終獲得事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