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菊梅
(寧夏吳忠市裕民小學,寧夏 吳忠 751100)
學生的作業在每門學科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是老師用來檢測自己教學水平的根源,發現學生學習的效果重要手段之一。老師通過作業可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的學習情況對新知識掌握情況,并根據這些情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作業設計的難易,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作業的設計一定要尊重小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作業應有一定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要讓學生有自我發揮的空間。我將結合新教材教學談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數學學科作業的分量和難易程度都應該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當堂學習新知內容進行合理的來布置。作業量過多,難度高于學生的現有的學習水平,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量太少或者太簡單,這樣的話孩子們所學的知識得不到鞏固影響孩子們的思維發展能力。所以在教學當中為了孩子們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作為老師要細心,耐心地設計學生不同量和不同難度的作業,使他們分別受到不同的訓練,也能從有效有趣的作業獲得成功的喜悅感。
由于學生年齡、性別、愛好、家庭環境、興趣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老師在設計作業時應以學生為本,學生為主體。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讓不同學生自由選擇作業,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讓他們各盡其能,各盡其力,保質保量完成作業。為此,我在學生作業的設計時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把作業分為四擋,即基礎應用題、變式題、提高題、拓展題四種類型;二是根據班上學生數學能力的情況,明確規定哪些學生哪些題目是必做題,那些題目可以選做。這樣有題目的難易區分,使每位學生在練習都有事做,都能夠做,在規定時間內基本上能夠完成必做題,部分學生還可以進行部分選做題的嘗試。比如我在教學“圓錐體體積”第一課時出了如下練習題:1、一個圓錐體的底面積是32平方米,高是5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2、一個圓錐體的底面積是128平方分米,高是55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3、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半徑是4分米,高是3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4、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周長是31.4分米,高是55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在做題時,老師做了如下要求成績差的3位同學只做第1、2題必做,剩余題可以選做,16位中等生1、2、3、題必做,第4題可以選做,而20名優秀學生4道題必做。這樣安排不但照顧到學困生,同時也照顧了有余力的學生,使他們也能吃飽,使他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得充實,在練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有超越別人的感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多樣化是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作業質量的前提條件。一般來說,學生們都喜歡做親近實際生活,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有趣作業。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喚起學生求知欲,才能喚起學習的喜悅感。例如:我在教學了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時,讓同學們先收集一些軸對稱圖形,細心觀察圖形有什么特點,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剪圖形,自己發現圖形的特點,自己做總結,然后同桌之間進行交流練習,相信孩子把課堂教給孩子。這樣孩子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牢固,學習起來又輕松又愉快。如:我在教學三角形分類時,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游戲,把三角形裝進紙袋里,第一個只露出一個直角,學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個只露出一個鈍角,學生猜出是鈍角三角形;第三個只露出一個銳角,學生隨口猜出是銳角三角形。這時老師抽出這個三角形,一看是鈍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學生感到好奇,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帶著問題去鉆研探究。學生積極主動性高了、心情愉悅、小組合作認真地去完成,而且知識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教師設計作業的內容、形式要充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不僅增加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真實性,也加大了學生的練習密度,擴大了練習范圍。比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可以回家測測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量量自己手臂的長度,算算家到學校的路程:認識了人民幣,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錢去買一些學習和生活用品:又如,學習了面積計算后,可以讓學生親自測量自己書房的面積,設計一下,如果你的房間里鋪60x60的地磚,需要多少塊?給裝修工提一個裝修計劃。這樣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中,快樂陽光的成長。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實際活動,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學做要合一,在做上學,做是學的中心。”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數學教材特點多為學生搭建實踐性活動的平臺,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創新。比如:我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留下的作業,要求學生先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再選擇合適的比例尺,畫出我們班教室的平面圖。我要求四人一組進行實地測量,探討選擇什么比例尺合適,最后畫出平面圖,這樣設計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能更有效提高探索實踐能力。實踐證明,教師要從不同角度設計,設計一些以學生實際出發,讓孩子愿意主動操作的探究性作業,靈活地、創造性地給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機會,就一定能夠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達到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在生活中運用能力。
總之,老師的付出是為了學生的未來。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細心、耐心的呵護。讓學生學的更輕松、學的更愉快,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活到老學到老。對數學作業要做到精細、由易到難合理處理,每個教師都應該有自己不同的教學方法,無論哪種,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佳的,學生樂意接受的才是最好的,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