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霖
(天津商業大學,天津 300134)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使服務業的重要作用迅速凸顯。2008-2014年,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32.7%下降到30.4%,服務業比重從42.8%上升到47.8%,經濟結構加速轉向以服務業主導型轉變。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任務,要求加快制造業服務化。在國內層面上,中國制造業水平低下,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層面上,中國服務業面臨擴大開放的壓力。與此同時,中國希望通過服務業開放推動國內制造業升級。基于此背景,提出服務業開放度對制造業升級影響實證研究的課題。
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性服務業起步較晚,發展尚不成熟,尤其是相當多的生產性服務仍內化在制造業企業中,為加速經濟結構向制造業服務化轉化,早日實現“中國制造2025”。我國學者劉艷(2011)提出應合理發揮來自發達國家生產者服務業FDI對我國服務制造業品質的提升以及降低生產性服務的價格的影響,提高我國提高國內生產者服務行業的競爭強度[1],此種方法有利于促進我國服務型制造業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學者汪俊(2010)提出我國生產者服務業或部門在與外資企業交流中可以學習到有關產品創新的前沿信息以及先進的組織管理模式[2],此種技術外溢可以有效減少我國企業對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有利于我國企業在積極有效的模仿中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創新產出的提升。劉艷和汪俊兩位學者從引進FDI以及與國外企業學習交流兩個方面論述了我國應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的優勢與經驗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升級。本文將以服務業開放程度為基礎論述服務業對制造業的影響。
通過對各國服務貿易依存度縱向和橫向對比發現中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在1991-2002年間增長較快,2002年服務貿易依存度達到最大,為10.13%。自2002年以后該指數開始下降,中間年份指數或有起伏,但總體趨勢向下。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指數漸趨平穩,雖然一直領先于巴西,但是卻遠遠低于美國,英國,韓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對服務貿易依存度指數影響較大的特征相比,我國服務貿易進口占據服務貿易依存度較大份額的特點略顯畸形。此外,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依存度指數總體穩中有進,而我國該指數呈現出“時而高漲,時而急跌,起伏較大”的特點。
我國服務業分行業的開放度中旅游服務的開放度最高,商務服務次之,通信服務排名第三。目前中國是世界上電子商務最發達的國家。電子商務市場日趨成熟,順豐等幾家快遞企業不僅占據國內市場巨大份額,更是向國際市場發起進軍,形成規模經濟效應,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雖然我國商務服務和通信服務的開放度較高,但是外國類似企業進入我國國內的壁壘較高,成本更是遠遠高于國內快遞業。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具有產業關聯效應。高精尖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先進是生產力以及與之相匹配的相關要素投入,由于制造業的不斷升級對生產力與要素投入有了更高的要求,后者迫于壓力被動接受技術創新,以通過技術創新對生產工藝提高服務質量和專業化水平[3]。
生產性服務業的中間投入同樣促進制造業產出質量與品質的提升。除鐵路運輸之外,航空、電信、金融服務部門改革均能對制造業微觀產生效率提升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4],其中航空、電信、金融服務對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產生的效率顯著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為資本密集型高端制造業提供日常運營的技術維護與服務,服務的先進性將直接影響其生產性服務的生產效率和產出質量與水平。先進生產者服務業FDI在引進高端生產者服務業的同時也催生了對高端制造業的需求,進而引發了制造業內部的生產創新。
服務業開放能夠有效的降低國外服務業進入我國服務市場的壁壘,更多高效率的服務要素進入我國市場,為我國制造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去獲得更高效率、高質量的服務。與此同時,生產性服務業是技術和人力資本含量較高的行業,服務業開放可以為制造企業帶來示范效應和技術外溢,促進制造業管理模式和技術創新。[5]服務業的開放有助于制造業更加專注于具有比較優勢的制造生產環節,有利于制造業更好的利用服務外包等方式讓制造業企業得到更優的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