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松
(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工程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高校大學生創業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這種大環境背景下,高校著力培養創業型大學生人才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供給側轉變的過程中,創業型經濟形態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常態,這就要求我們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高層次的,并且可以適應改革發展趨勢的創業型人才。高校大學生是我國未來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亦是我國社會建設和經濟穩健發展的后備人才。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前我們高校不但要培養學術型人才,同時也應兼顧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高校對學生的教育觀念滯后于時代發展要求,表面上提出要進行素質教育,而實踐中卻只是停留在知識灌輸教育層面,導致學生的創業理念缺乏新穎性,時代需要革新,而理念也需要隨同時代發展潮流同步跟進,否則很難獲得成功。
很多學生在高校這座象牙塔里學習多年,雖有書本知識,但缺少社會經驗,更加缺少創業經驗。根據調查,很多高校大學生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才進行創業的,不清楚自己的創業方向,本著從眾心理,盲目的進行投資,最終結果差強人意。
學生創業的成功,離不開正確的指導,而目前高校關于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學資源和教學量相對欠缺,導致學生創業知識儲備不足,對創業計劃缺乏系統而周密的考量,因此創業成功的案例也較少。
高校學生一是沒有充足的資金,二是經驗的不足,加之信心的缺乏,導致創業能力和身經百戰的社會人士相比明顯偏弱,目前許多高校所建立的實訓基地還沒有完善,甚至有的高校沒有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訓基地,在對學生的創業教育上也僅僅停留在理念上,實踐環節的實訓實操嚴重不足,使學校在培養創業型人才中經常會處于擱淺狀態,而學生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也舉步維艱。
針對目前高校人才培養觀念滯后的現狀,應大力倡導以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切實改變很多高校只是把創業教育作為本科教育的附帶的觀念,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突破口,將“我要創業、我能創業、我能成功”的觀念深植于學生的頭腦中,將創業知識的傳授、創業技能培訓、創業競賽等項目常態化、制度化。
首先應加強教研室硬件條件的改善。教研室是高校最基礎的單位,高校應成立創業教育的教研室,以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教師之間探討教學方法,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是加強高校各個部門間的緊密配合,充分利用高校各方面的資源,有效整合配置。以最大程度引導學生在校期間創業行為朝著良性方面發展。同時通過不斷探索創業教育規律,提高師生參與創業教育的積極性。最后是大力拓展高校創業師資的選聘和培養渠道。創業教育作為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完全合適的教師來開展工作,這就需要積極搭建教師成長發展平臺,強化創業教育師資培養。可以建立專職教師為主導、兼職教師為主體的選聘渠道,孕育創業教師專業成長的可持續培養渠道,形成“自培+外培”的長效機制。
高校在培訓過程中可通過三個模塊來進行授課。首先是創業意識類課程,創業意識是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的重點問題,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不管對以后創業還是就業都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大量創業成功的案例可知,具有創新意識的人往往能夠洞察產品的細微之處,發現市場變化規律,最終創業成功。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也意味著要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通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創新興趣、動機和觀察能力。其次是創業知識類課程。創業型人才除具備創新意識,還需要具備系統的創業知識,這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創業過程中需要運用很多知識,包括管理知識、行業先進技術、財務知識、人際交往知識和法律知識等。因此,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必須結合創業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組織有經驗的教師編制創業的系列教材。最后是開設創業實踐類課程。創業教育離不開實踐體驗環節,以加深學生對創業的認識,同時有助于創業能力、創業知識和創業意識的提升。因此,在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課程模塊設置中,實踐類課程模塊的比重應體現凸顯的地位。
創業培訓基地包括了創業產業園、高校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實習實踐基地等形式,主要是高校通過開辟專門場地用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政府創業配套資金使用率達到最大化,同時能夠使社會創業人員充分利用高校現有設備、文化和人力資源,使高校優勢資源發揮最大作用,同時能夠節約學生創業成本,使高校學生足不出校,就能在校園內感受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