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兵
【摘 要】 《臺階》一文是初中語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教師教學用書》對其主題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對父親正面形象的解析和肯定上。但這顯然不能解釋文章悲劇性的結局。這就難免造成教學過程中的齟齬,給師生留下疑問。本文從二次解讀的層面,結合文章反映的時代背景做出個性化的主題探究,以圖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彰顯語文教學的本質。
【關鍵詞】 父親;新時期;市場經濟;悲劇路
關于《臺階》的主題,最新人教版的教材給出了這樣的閱讀提示:“當父親用汗水和辛勞砌成了向往已久的臺階后,他卻又處處感到不自在,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寂寞,你是怎樣看待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應該如何理解這篇小說的的主題?”
而教師用書提示教師:“臺階只是一個外在形式,父親卻用它來判斷自己的人生價值,并為之努力。這是小說最重要的主題,從中可以生發出多種解讀。”顯然未能有明確的指向。
更遺憾的是,即使是李森祥本人對此似乎也不甚了了。他在給作家尤志心得信中寫道“關于小說的結尾,當初我的確沒有把它當作悲劇來寫。在中國農村,一個父親的使命也就那么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關注,我只是為他們的最終命運所惋惜。這幾乎是鄉村農民最為真實的一個結尾。”李森祥似乎只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而非思考者。在內容上側重于對父親形象和悲劇命運的描摹和講述,充斥著同情和無奈卻未解根由。作者甚至斷言“即使富裕起來的農民,他們最終的命運會不會有所改變呢?我個人認為不能!”
農民真的就不能改變自身的命運了嗎?如果能,路在何方呢?這還得先從父親的形象說起。
確立父親的形象是本文的核心目的,是文本教學的重點內容。對此,教師用書有明確總結:父親“非常要強”“老實厚道”“堅忍不拔”“勞動就是他的命”,認為他“代表了覺醒的農民”,只是“缺少與這個世界的交流”。
父親固然是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這是一個中國傳統農民的典型代表,是我們心目中傳統的父親形象。一如羅中立教授筆下的油畫。強健的體魄、不屈的精神、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和大家長式的倫理觀念讓他們撐起了山里人近乎偏執的自尊和自信,進而升華為愚公般克服萬難、移山填海的情懷和氣概。然而,就此認為父親代表了覺醒的農民,將父親的命運解釋為與這個世界缺少交流未免有失偏頗。
在筆者看來,父親的悲劇恰恰在于他的不覺醒——尤其是在新時期背景下的不覺醒。
本文1988年首次發表于《上海文學》,是在改革開放背景下,以浙東沿海地區農民生產生活為原型再現新時期勞動人民思想風潮的篇章,本身應當蘊含宏大的主題。但就現在的主流解讀而言,似乎對主題的挖掘不深。問題顯而易見,把文章的重點放在對父親正面形象的塑造和歌詠上無法解釋悲劇性的結尾。我們必須告訴學生,父親到底悲從何來?
個人認為,父親的悲劇源自傳統思想與新時期背景的格格不入,是一次完敗的思想逃荒之旅。
何謂新時期?開啟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十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十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十年,距離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前的四年……一個在思想領域和實踐過程中邁步創新的十年,一個從農村開啟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傳統的計劃經濟逐漸讓位于市場經濟,傳統的農業生產關系逐步瓦解,新興的農業生產形式方興未艾,農民開始走上思維創新和“先富起來”的道路。
于是,先富起來的一些人就開始建高高的臺階了,因為“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這在中國,尤其是早期的農民階層里是一種太容易理解的心理了。然而,“父親坐在綠蔭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柳樹枝搖來搖去,卻搖不去父親那專注的目光”。為什么?因為心理失衡了。越來越多的高臺階(富起來的窮兄弟們),讓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矮了,自己仿佛也矮了別人一頭。他開始對以往安之若素,甚至覺得“很舒服”的臺階耿耿于懷,時常嘮叨著“我們家的臺階低”!在中國,這同樣是一種極易理解的心態:我們可以暢談馬云的成功,卻難以接受身邊的人竟然成了馬云。只是,智慧的人能看到努力的方向,而父親沒有看清臺階的本質。
“臺階,其實就是階級。一階一重天。臺階,寓意著高貴和統治者。官員家里會有臺階,但絕對不會比皇宮多,這就是等級之分。”這段佚名的網文準確地揭示了臺階的內涵。臺階就是身份的象征。注意,是先有身份才有臺階,而非反之。先富的人先改變了“身份”,再改了臺階,而父親恰恰相反!很多人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贊頌父親的“進取意識”。但我認為,這恐怕是一種美麗的誤解。作為一個層進理論,馬先生的高論啟示我們不應在基礎需求未滿足的情況下追求過多的高層次需求,這才是理性的。(作者注:教師用書154頁“如何理解小說的結局”中有類似精辟論述,請讀者自饗)父親在物質上較為貧乏,所以在精神上感覺荒蕪,這本身可以理解——但他卻企圖憑借堅韌、勤奮、節儉、倔強地加高臺階來提升身份就值得同情和警示了。這是一次思想逃荒的嘗試,然而分明就是一次緣木求魚的妄舉,一種堂吉訶德式地沖鋒。其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高高的臺階讓他“無地自容”(因為和身份不匹配),也談不上有身份(因為還是那身份)。最可悲的是,他的健康和精氣神兒也消耗殆盡了……悲乎!南轅北轍,越行越遠,越行越遠哪……
還得說那句老話兒:“既要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那么,路在何方?
任何人做大事前都應分析大勢,洞觀時局。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既然要提高農民身份,就應該結合時代背景,從改變身份思考。想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改變傳統農民身份無外乎三種途徑:
一是徹底改變農民身份。即通過考學、參軍、創業等渠道變身為知識分子、軍人、企業家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頭一個例子就是李森祥本人。這個農家子弟絕不甘心務農,不顧父親的極力反對,毅然從軍,舍棄了農民身份。接著又從少校軍官變為了專業作家。想來,李森祥老師是不用再去筑臺階了。
二是對農民身份的拓展,即不僅僅是一個傳統農民的身份。這里的典型代表就是農民工和服務業從業者。他們并不一定完全脫離土地,但更多的是城市生產力的代表。90年代以來的農民工群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角色。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正如一篇網文所述:“農村的發展首先歸功于市場化改革,最直觀的證據就是村民都服務于私營部門。這既包括最狹義的市場化改革,如放松經濟管制,也包括與之緊密相關的改革,如人口流動管制的放松,才有如此大規模的外出務工群體。農村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整體的發展,而市場化改革正是最根本的體制原因。”翻過來講,農民身份的拓展是市場體制下勞動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是對農民身份的發展。讓農民依靠土地,留在鄉村,借助政策和科學創新、致富,成為現代職業農民。“現代職業農民是工業化時代出現的一種新型職業群體,是農業內部分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現代職業農民,是指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報酬,以期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現代職業農民的涌現,改變了傳統農戶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有利于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使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成為可能,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時的農民應該變為農場主、畜牧業主、農村企業主等等。他們不再單純地為城市輸出勞力,而應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成為夯實第一產業、促進城鄉平衡的生力軍!成為新時期背景下的新型農民階層!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聯想到美國的農場主和高效的機器化作業。在中國,始終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劉永好和劉永行先生是我們的楷模。
上述方法或途徑均是已然形成的共識。筆者在此只作了粗陋的總結而已,絕不敢妄稱指路。尤其對八十年代的農村父輩實不敢苛責。行文的目的是想與教育界諸君共榷,能否在文本教學的過程中做更深一步的解讀,在讀者層面上對文章進行二次創作。若有缺漏偏失之處,誠請大方之家雅正。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 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7.
[2] 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 教師教學用書(語文)[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52.
[3] 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 教師教學用書(語文)[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