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蓉
摘要: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篇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高職院校在閱讀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從學校、教師、圖書館等方面對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新媒介
閱讀文化這一概念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提出這一概念的學者從文化的視覺來審視閱讀,把閱讀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閱讀文化以讀者為閱讀主體,以媒介為中介,受社會意識、文化傳播媒介和環境的影響較大,作為復雜的社會文化系統的一個符號,具有時代性,并且和社會變革、文化思潮、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北大王余光教授在《關于閱讀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閱讀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形態和物質形態基礎上,受社會意識和環境制度制約而形成的閱讀價值觀念和閱讀文化活動。”高職院校閱讀文化是高職院校自身建設的重要體現,是高職院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高職院校加強閱讀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本文結合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對策。
一、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現狀
2016-2017年,筆者在完成“我院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實踐探索”研究課題的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形式,對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閱讀狀況進行了調查,并結合在云南省內其他高職院校了解到的情況和文獻資料,對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現狀做如下分析。
(一)校園閱讀整體環境較差,閱讀氛圍不足
理想中的校園本應充盈書香,但在今天的校園中,課上課下沉醉于手機的大有人在,在課余時間捧書閱讀卻成了稀缺風景。教室及校園的休閑場所,鮮見學生看書,甚至圖書館內,讀書的同學也寥寥。雖然學校在倡導學生讀書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舉辦講座、讀書、征文活動等,但總體上缺乏體系和完整的規劃,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在構建校園閱讀環境方面力度還不夠,校園的閱讀環境不夠好,閱讀氛圍不足。
(二)高職學生閱讀素養偏低
高職學生普遍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整體閱讀素養偏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時間少,閱讀數量低
學生用在閱讀上的時間偏少,有閱讀習慣,長期堅持閱讀的同學所占比重太少。閱讀時間少直接導致閱讀數量低,在調查中發現,只有不到10%的同學每個學期的閱讀量能夠達到五本以上(含電子閱讀)。在紙質閱讀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處于“零閱讀”或接近“零閱讀”的狀態。而電子閱讀數量也十分有限,很多同學往往半途停滯。
2.閱讀方式隨意,內容選擇盲目
在很多高職學生中,閱讀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既過分依賴網絡又缺乏對網絡閱讀的目標性和系統性。紙質閱讀缺失,電子閱讀的狀況也好不了多少。在閱讀的內容上,大多以娛樂、消遣為主,對中外經典名著涉獵太少,哲學、美學、自然科學及涉及專業類的書籍更是少有人問津。
3.熱衷于淺層閱讀,閱讀過程中缺乏思考
學生對有深度的書籍畏懼、淡漠,閱讀較為淺表化。在閱讀中往往不求甚解,沒有做讀書筆記和深入思考的習慣。這樣的淺表化、快餐化的閱讀使得學生思維變得簡單,文化修養變得貧乏。
(三)教師群體的閱讀水平整體不高
校園閱讀文化是學校及師生共建的,教師的閱讀也是校園閱讀文化建設中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只是單純做一個師生的對比,那么教師的閱讀情況顯然要好很多。但是如果從教師所擔負的角色的層面來說,教師群體在閱讀以及閱讀指導方面顯然是有明顯不夠的。有較好的閱讀習慣,較高的閱讀質量的老師并不多,在指導并引領學生閱讀方面,教師的作用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高職院校閱讀文化缺乏的原因探析
(一)受大環境及新媒介的影響
造成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職院校閱讀文化的缺失,絕不是個體現象。隨著科技的進步,觀念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和快節奏的生活狀態,閱讀變得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閱讀文化的缺失是時代之病。身處社會大環境,高職院校必然會被時代風潮影響。隨著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在閱讀方式變得多元化的同時也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閱讀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方便快捷。手機、電腦成了學生的心頭好、手邊物,傳統的紙質閱讀被冷落,而電子閱讀又隨意化、快餐化。翰香書墨被漸漸遠離,電子閱讀又不能真正讓其發揮作用,本來應該紙質、電子共生共榮的閱讀局面,卻變成了眾多學生在書本中逃離,在網絡中迷失。
(二)高職院校對閱讀文化建設重視不夠,缺乏整體長效的規劃
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長遠規劃。但不少高職院校對閱讀文化建設重視不夠,缺乏綜合規劃,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雖然也在校園中開展了一些與閱讀有關的活動,但形式單一,數量不多,隨意性強,對學生的閱讀沒有科學的評價機制,無法對校園閱讀文化建設效果做出科學、客觀的評價;對教師的閱讀也沒有提出相應的要求,未給予有效的指導和適當的鼓勵(獎勵),在思想意識上,高職院校存在的重專業技術,輕人文的思想,也多少影響了校園閱讀文化的建設。
(三)教師在閱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未被充分發揮
閱讀文化的建設,需要學校及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但大家有一種偏見,認為這項工作是少數文科教師的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在人文方面的鼓勵、指導比較有限。而因為課時的限制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語文這樣的學科也以學習實用性的內容為主,在有限的課時中,老師沒有機會給學生太多閱讀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四)高職院校的學生成長環境影響閱讀水平
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來自農村的中低收入家庭。他們的父母沒有能力和條件在學習上給予孩子更多的幫助。在有的同學成長的過程中,甚至父母都沒有為他們買過一本課外書。在中小學階段,因為升學等各種壓力,老師能夠給予的閱讀指導也較為有限,因此,很多同學沒能在幼年或青少年時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即便有閱讀習慣的同學,在讀物的選擇上也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五)圖書館的功能未被充分發揮出來
圖書館在校園閱讀文化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圖書館在營建閱讀氛圍、引導幫助學生閱讀、閱讀宣傳等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另外,工作內容及方式仍較為傳統,主動性、創新性都有待于提高。
三、新媒介環境下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策略
(一)充分重視,統籌規劃,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校園閱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把閱讀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1.建立長效機制,從制度上為閱讀文化建設提供保障
學校應進行統籌規劃,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將校園閱讀文化建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針對圖書館、各院系以及老師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明確目標、步驟、實施辦法等,形成全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并建立校園文化建設長效機制,除了舉行一些讀書活動,可將學生的閱讀納入考核范圍。
2.營建良好的閱讀氛圍,從環境上為閱讀文化建設創造條件
單靠制度及規范,會讓閱讀變得刻板化、模式化,變得被動,失去其內在的活力。閱讀本身是充滿魅力的,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體會閱讀之趣,才能讓校園閱讀文化不偏離閱讀的初衷,也才可能有持久的效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讓學生在一個閱讀資源豐富,閱讀環境優美,閱讀風氣良好的氛圍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在閱讀中感受自己的成長。比如校園讀書角、班級閱覽室、社團閱覽室的創設以及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的開展,都能讓同學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主導文化產生認同。
(二)提高教師的閱讀素養,加強教師在閱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所有科目的教師都應在校園閱讀文化建設中有所作為。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閱讀素養和閱讀能力,給學生良好的示范、精神的鼓勵和實際的指導幫助。另一方面,教師就是校園閱讀文化建設中那個播下種子的人,要努力探尋有效的措施,幫助已經錯過了閱讀習慣養成最佳年齡的學生重拾信心,樹立正確的閱讀理念,重塑閱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新媒介,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作用
圖書館是學校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擔負著校園閱讀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責。為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除了紙質書籍,圖書館應加強數字化建設,增加電子資源的種類。在閱讀方式上努力做到多樣化,電腦、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都可以使用,多方位地滿足師生的閱讀需求。除了傳統的文字傳播,也可以創設良好的視聽環境,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另外,可以建立互動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閱讀理論指導、資源信息,進行讀書體驗與交流,舉行一些讀書競賽或趣味性活動,深化書目導讀等,讓學生通過平臺在相對寬松有趣的氛圍中受到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四、結束語
溫家寶總理說:“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高職院校要培養的,不僅僅是只擁有專業知識和高超技能的勞動者,更需要有高尚的情操,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優秀的學習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建設良好的校園閱讀文化,是高職院理應承擔起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王嬌萍,黃朋月.高職院校閱讀文化建設探討[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03).
[2]張艷,丁堅.高職院校學生閱讀現狀分析及干預措施[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
[3]王雅玲.培育高職特色閱讀環境提升學生職業素養[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08).
[4]崔春.高職大學生課余閱讀現狀及導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