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要:文化產業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持續發展能力,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我國文化產業是從農業過渡到工業再到信息社會的轉變,這是文化發展表現出來的基本規律。但是作為新時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還存在著很多方面的不足。其中,能力不足是最重要也是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在國際的地位逐漸提升是非常好的現象,但是在文化產業等方面并沒有看到相關的過渡與轉移。所以,我們更應該加強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文化產業;發展;思考
一、文化產業形態的發展概況
任何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發展軌道,文化產業亦是在自己的軌道上創新發展中。從農業、工業到現如今的信息社會,它跟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也在飛速發展。
(一)社會文化思想的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是社會發展與進化的度量標準。文化產業是作為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形態來評定的,它不同于其他的社會經濟等形態,并且它的進化不具有整體性,而是劃分區域的進化,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思想上的進步。所以,文化產業可以算是社會發展進程的標準[1]。
(二)社會發展階段見證
在人類社會初期前是沒有文化這一定義的,人類創造了文化,并且發展了文化。手工業是文化發展的第一層臺階,雖然當時的創造性文化資源在當時是最高的事物,但是在現今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必然不能達到現有文明的高度。現有的文化產業完全的符合了現代社會的需求,并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不斷的發展,留下了發展中的印跡。
(三)從工具的演變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人類社會勞動生產力工具的過渡中演變。手工、機器、數字化的發展歷程,是文化產業進步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如同膠片與數字信息的過渡,膠片的淘汰是必然的,現存的事物必定是以符合現今社會的形態存在[2]。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科學文明也是不斷發展的,文化產業的進步是在向傳統的文明不斷挑戰的結果。
二、發展中的文化產業制度建設措施
(一)文化產業制度的演變
產業發展經歷了制度形態從無到有的演變。任何的文化的產生,制度都是從無到有的演變,電影的產生最初只是盧米埃爾兄弟的突發奇想,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消費與體驗的時候,電影才真正有了制度上的變革,因其思想上的導出性才逐步納入政府的統治與管理范圍。最終文化產業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
(二)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發展綜合國力必要的手段。文化產業的提出為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的錨點,并且帶動了又一個新興產業的出現,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助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當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并且帶動中國傳統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向更加充滿活力的方向發展。
三、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發展措施
(一)開放創意性的產業發展是我國人文文化產業進步的最基本要求
文化創新不能是自私的,且不能具有壟斷性,若出現了文化的分段,必然會導致文化上的霸權重現,最終也會導致政治、思想、經濟領域的霸權。創意產業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因為有需要,所以有動力,但是這個過程必定是一步步緩慢的自我發現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3]。
(二)我國應在文化思想領域對世界文化產業做出貢獻
中國從封建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導致了世界對中國產業文化的期待,文化與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應面向世界發展自己的產業文化,所以應當繼續注意傳播手段的創新,借此,可以帶動中國全方面的發展。
(三)世界權力轉移對中國的意義
世界權力轉移是對中國來說是一次機遇也是一項挑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且在不斷的為向發達國家的發展而奮斗著。霸權時期的政治權利與當今的文化產業權利并不相同,文化產業的進入與滲透更為長久。好萊塢的文化霸業,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深遠,中國尚處于未完全的文化滲透發展期,更應該努力完善中國特有的產業文化體制,使其一步步走向世界,走上國際舞臺。
四、總結
文化產業應當是把舊的東西熔鑄成新的形態,隨著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與其他領域的加速融合,文化產業的涵蓋范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完善文化產業,科學劃分文化體系,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條件下,能夠正確把握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亞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及其路徑選擇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吳石磊.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劉麗娟.文化資本運營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3.
(作者單位: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