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項目最早由國內著名教育專家李希貴校長提出,旨在改變傳統語文課堂單篇教學獨打天下的局面,改變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的局面,實現課內大量閱讀的目標,實現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我校語文組有幸加盟區域實驗課題組,開展實踐性研究。針對豐富的研究內容,我們將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單元整組教學的探索上。“美妙的邂逅”就是基于教材拓展生成的主題。
關鍵詞:選文組材;比較閱讀;思維導圖
一、 案例分析
個案評析:《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在創作上有其獨特性,是作者偶然寫成的寫人文章,作者與主人公僅有一面之緣,這與寫名人軼事或身邊熟悉的人或許有所不同。經過一番比較和思忖,一次偶遇卻讓作者深受啟發,甚至影響到自己的人生。挑選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挑山工》《峨眉山人》《一面》一組文章,主題為:美妙的邂逅。
二、 教學目標
1. 了解兩類寫人文章,一類熟知的人,一類是邂逅之人。通過整組文章的比較,懂得能給人生活啟示的人,才值得寫下來。
2. 借助預習單、比較閱讀及思維導圖等方法,洞悉寫邂逅之人的一般寫法。
3. 朗讀故事情節,受到主人公的精神陶冶。
三、 教學流程
(一) 認識邂逅類寫人文章。先理解“邂逅”的意思,再出示一組寫人課文插圖,辨析后發現蘇教版教材中描寫《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文章。
研究怎樣的邂逅值得寫。首先以教材中的文章為例,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位普通的掃路人。然后任選余下的一篇說說作者寫背煤人、挑山工及魯迅的原因,相機朗讀文章的結束句。最后引導學生比較答案得出結論:偶遇之人能讓人心靈震動,思想上受到啟發,就值得寫下來。邂逅也總是給人帶來美好的回憶。
(二) 洞悉邂逅之人的一般寫法。首先以《天游峰的掃路人》為例,教師邊講解文本寫作順序,邊演示思維導圖。然后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下一篇課文的思維導圖(為了交流的充分,可以抽簽等方式決定所選課文)接著依次展示、評議思維導圖。最后教師出示自己課前繪制的四幅思維圖,引導學生比較歸納出一些寫作規律。這些寫作規律主要表現在:課文總是從人物外貌描寫入手,進而通過對話情節中主人公語言的刻畫來反映人物形象。為了增強表達效果,此類文章還會使用環境描寫進行側面烘托,也很講究人物的出場退場時機選擇,及結尾的巧妙抒情,引發讀者的深思。
(三) 總結邂逅文章學習的收獲。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第一,懂得比較法、思維導圖法是讀懂一組文章的好方法。第二,留心生活中與自己有著一面之緣的陌生人,學著遷移運用寫作方法。第三,被主人公的精神品質所打動,給自己學習成長帶來一股力量。
四、 教學反思
選文組材:《天游峰的掃路人》設計意圖是“人生感悟”主題,培養學生的生活感悟能力。由此,我們在單元多篇文本學習的基礎上,可以實現由閱讀感悟到生活感悟的遷移。用主題學習視角來看待教材時,單元的選文組合還有很多的方式。諸如:題材體裁、結構內容、作者讀者等。
我們擴大閱讀視野,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名家名著。選擇文本時要文質兼美,綜合文字、文學、文化的內涵。教學時,則要從讀寫二字出發思考學習策略,這才是語文素養提升的渠道,也才是語文教師價值的體現。比如將寫邂逅之人的幾篇文章放在一起怎么讀,從哪些角度去讀,邂逅之人的文章對學生的語文實踐有什么價值,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是主題教學嘗試的深層原因和目的。
比較閱讀:閱讀效率、質量與閱讀策略息息相關。針對一篇文章,閱讀方法一般包括查工具書,做記號,做批注和讀書筆記、提問思辨等。這些方法隨著年級的升高,反復地運用,學生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當一組文章放在一起閱讀時,我們就發現在這些方法之上還必須學會比較。這是以往單篇教學時使用較少,甚至被忽視的閱讀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分析一篇文章的構成元素,主要包括:字詞句段、人物、事件、思想、作者、題目等;從寫作角度看,主要有文體、修辭、表達方法、寫作思路等。這是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像一棵大樹一樣。教學中我們總是結合年段課標要求和文本特點,確定比較的內容。我們通常采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路來展開教學。
此次教學通過比較寫作對象,我們發現值得寫的邂逅之人,是那些帶來深刻啟發的人。通過比較思維導圖,文本總是先描寫人物外貌,然后更多地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形象。為了突顯人物形象,作品往往還會使用環境等側面描寫,在結尾處寫上自己的感受。在這樣的異中求同中,學生獲得了知識和思維方法。當然還可以繼續去比較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同中之異。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就會發現不同身份、不同工作往往與人的長相、語言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有利于學生寫人習作訓練的遷移。
思維導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思維導圖具有將知識可視化的特性,從思維導圖上,能夠明確地看出課文的主要結構和層次,幫助學生整體分析文章的主題、結構、內容、寫法等,有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維品質的培養。思維導圖貫穿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的整個過程。
預習時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勾畫出了整組課文的思維圖,并借助關鍵字詞注釋說明。這樣就對整組課文的整體情況有了初步的感知。畫思維圖就是一項學習任務。課堂上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內容的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語言文字訓練,提高了自主表達的積極性。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感悟表達方法,發現寫作規律,有圖可依,降低了學習難度。這種規律性程序性的學習方法,有利于抽象思維的形成。課后,學生必然對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敏感,留意生活中一面之緣的人。因勢利導,由讀向寫,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去寫自己的邂逅故事……
語文主題學習實踐創新了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單元整組文章教學介于單篇和整本書之間,一直為教材編寫與教學實踐提供研究的空間。案例試圖體現的就是比較策略和思維導圖這兩種學習策略的應用。在嘗試中讓學生的學習變得靈活多樣。教學個案能夠給閱讀教學上帶來啟發,不斷探索優化教學過程和方法,這就是我們主題研究的價值所在。
作者簡介:
倪雷雨,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清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