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飛
摘 要: 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不管是追求有效教學還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堂都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陣地,課文重難點是否突破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本文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以岳麓版《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一課為例,借用思維導圖工具,通過指導學生圍繞重難點靈活制圖,調動學生尋找知識內在聯系,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建構知識,從而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最終突破歷史概念、核心知識、抽象實質三類重難點。
關鍵詞: 思維導圖 高中歷史教學 重難點
思維導圖(MindMap心智地圖)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Buzan)基于對腦神經生理科學的研究而形成的關于放射性思維及其圖形表達的研究成果。思維導圖為人類提供了有效思維的圖形工具,充分喚醒了左右腦的機能,有助于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歷史知識龐多繁雜,時間跨度長、空間聯系廣。思維導圖圍繞主題關鍵詞展開層級輻射和聚合,其提點式、邏輯性強的特點,不僅有助于迅速掌握重難點,還能激發聯想和創意,將各種零散的智慧、知識等融會貫通成為一個系統,有助于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大腦各個層次積極思考,將復雜的知識簡約化、系統化,實現課文信息的二次加工、梳理、整合,從而便于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思維導圖圖文并重、直觀形象、顏色豐富,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上,羅斯福新政是一道分水嶺,標志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自由放任政策的逐步退出,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開始被資本主義國家愈來愈頻繁地采用。相應的,《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一課在高歷史學習和考試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老師和學生也非常重視。然而,在長期一線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本課掌握的并不好。究其原因,除了這一課本身涉及較多經濟學知識、概念外,沒有抓住學生認知障礙突破的關鍵,沒有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是問題的關鍵。筆者嘗試引入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掌握本課重難點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依據學情和課程標準,本課的重點是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和特點。本課的難點有:經濟危機概念如何使學生理解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挖掘危機和新政的內在聯系,打通全文;如何使學生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一、突破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不但多,而且往往深奧難懂,甚至需要專業知識,是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頭疼的問題。就本課而言,學生的學困點在于不知道什么是經濟危機,更不會分析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而不懂得政府在經濟危機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據此,本課學生學習的起點就是弄懂什么經濟危機。先在幻燈片上展示經濟危機概念: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百度百科)接著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第一子目“黑色星期四”,以“大蕭條”為主題詞繪制思維導圖,探究大蕭條的原因。最后教師邊分析總結,邊和學生一起修改導圖(圖1):
經濟危機下,產品大量積壓,物價下跌,甚至賣不出去(通貨緊縮),工廠虧錢,于是裁員,連累銀行破產;大量工人由于失業,失去了收入來源,造成購買力進一步下降,進而企業破產,如此惡性循環。所以,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供遠遠過于求,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因此,政府解決經濟危機的關鍵就在于調節供需矛盾,實現供需平衡。
二、一詞在握,突破核心知識
本課的核心是“羅斯福新政”,學習時需要把危機和新政聯系起來,找到兩者的相通之處,建構學習。布置學生以“供需矛盾”為主題詞繪制第二個思維導圖(圖2),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修改,最后老師總結。注意,這里不能習慣性地以“羅斯福新政”為主題詞,而要從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角度出發,選擇以“供需矛盾”為主題詞。學生再一次被調動起來,在制圖的過程中逐漸理解了羅斯福新政的措施:既然大蕭條是因為供過于求,那么羅斯福政府對癥下藥,雙管齊下,一方面擴大需求,另一方面減少供給。要減少供給,就要限制工農業生產(注意是限產而不是停產,停產就不能提供就業);為了擴大內需,就要提高工資,增加就業,增加人民的購買力;為了擴大國際市場,就要貨幣貶值;而為了保護國內市場,就要提高關稅;由于恢復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就先得穩定資本市場,整頓財政金融;由于經濟危機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因此要推行八小時工作制和社會福利制度緩和矛盾,而這同時提供了就業機會,提高了消費能力。總之,解決危機的關鍵就是通過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實現供需平衡。
基于圖2對羅斯福新政措施的理解,學生對新政影響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國家面對危機自我調整的一個成功案例,它在農業、工業、金融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美國經濟走出低谷,廣大民眾的生活處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贊許和歡迎。在更廣大的意義上,新政使美國避免了經濟的崩潰和社會激烈的動蕩,沒有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為后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力的環境和條件;而且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后美國等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三、突破抽象的實質類問題
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相信很多學生學完本課后都知道,但真正理解的卻是少數。針對這個難點,要求學生以“新政實質”為主題詞再次繪制思維導圖(圖3)。羅斯福放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國家全面干預經濟,如規定各工業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銷售范圍、工資及工時數,禁止以低于規定的價格出售產品,并對產品產量嚴格限制。從經濟角度看,政府對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但盡量避免國有化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也就是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不變。從政治角度看,在新政實施過程中,固然需要擴大行政權以干預經濟,但當行政權與司法權、立法權出現沖突時,羅斯福并沒有讓行政權凌駕于立法權、司法權之上,仍在憲法的權限范圍內,充分利用了憲法賦予的權力,也就是以三權分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不變。這樣,學生自然深刻理解了新政的實質。
處理完本課重難點知識后,筆者及時布置了兩道高考題進行鞏固和檢測:
1.(2011 福建文綜 22)圖6、7、8是有關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漫畫,對此解讀不符合當時社會狀況的是
A.生產嚴重過剩
B.通貨膨脹嚴重,百姓無力購買商品
C.失業加劇貧困,社會購買力下降
D.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2.(2011 江蘇單科 15)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利用“爐邊談話”向人民闡釋其施政方針的總統。在“新政”期間,羅斯福“爐邊談話”的內容最有可能的是( )
A.主張推行計劃經濟模式
B.闡釋福利國家所帶來的弊端
C.解讀《全國勞工關系法》
D.展望“新經濟”時代的奇跡
應該說,同學們掌握得相當不錯,這兩道是當年高考失分最嚴重的客觀題之一,一個班只有幾個同學答錯。實踐表明,思維導圖作為幫助我們記錄、思考和表達非常好的工具,善于運用思維導圖好處多多,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鐘時間里,活用、巧用思維導圖不失為高中歷史教學突破重難點的一種高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