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從鼓勵學生展開有效質疑、引導學生從事解決問題活動、展開有效的交流互動三個角度,來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教學
就現代社會發展而言,一個國家的創新型人才直接影響著這個國家的人才水平,進而影響整個國家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因此,在近些年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基本教育方針,我國亦然。然則,“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使得許多學生的思維僵化,他們雖擅于在各類考試中考取優異成績,但是卻很少產生創新思維,這就導致我國人才質量不容樂觀。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課改認真分析了傳統數學教育的弊端與不足,提出教師應以數學活動來不斷激發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盡可能以開放性與互動性的數學課堂來促使小學生在各個思維的碰撞下,與各類探究活動的啟發下,逐步形成創新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 鼓勵學生展開有效質疑
質疑被認為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只有讓小學生具備質疑能力之后,他們才能夠從數學知識的表面來思考與挖掘深層的內涵與意義。但是,并非所有的學生質疑都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仍然需要教師對小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當然,為了保證學生質疑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教給小學生質疑的方法,比如針對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進行質疑、在教學重難點知識處質疑、針對某一數學知識的應用方式與解決問題的其他辦法進行質疑等。
就如在“圓的認識一”一課中,六年級小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使得他們對“圓”這個幾何圖形有著直觀的感性認識,但是他們并不能用數學語言來表述“圓”,也不知道從哪幾個方面分析圓的幾何特征。因此,在引導小學生對本課知識進行質疑的時候,教師可在“圓的特征”這個知識點中引導小學生主動質疑。為此,筆者先為小學生介紹了“圓規”,然后鼓勵小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來畫一個圓,使小學生了解圓的形成。
筆者先是以“如何畫圓”作為問題導入,引導小學生闡述畫圓的過程,然后鼓勵小學生展示圓,引導小學生對比圓的不同。小學生的思考方式比較直觀,他們直接根據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畫面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么每個同學所畫圓的大小都是不同的?而且每個圓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實際上,這兩個問題便包含了圓心、圓的半徑與直徑知識,所以,這兩個問題具有探究價值,且與本課重點知識的聯系十分緊密。因此,筆者便在黑板上繪制了圓。在筆者演示過程中,小學生可發現,圓規的針尖與圓規的兩個“腳”決定了圓的位置與大小,然后,筆者再引入圓心、圓的半徑與直徑教學,便可事半功倍。
二、 引導學生從事解決問題活動
解決問題是讓小學生真正產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活動,因為小學生的成長特點決定著他們喜歡在發現式活動中來獲取知識與能力。因此,引導小學生從事問題解決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也更易于讓學生產生創新思維。實際上,若小學生所從事的問題解決活動真正經歷了由“不知”到“知”的過程,那么這個活動本就是一種創新活動,因為雖然這些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是在小學生原有水平基礎上獲得的進一步發展。
在“復式折線統計圖”一課中,為了讓小學生了解這類統計圖的應用條件,筆者專門以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作為實踐調查對象,鼓勵小學生親自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在數學課上,筆者將4名同學分在同一組內,然后為每個小組提供過去一年間,每個組員生在大型數學考試中所取得的成績表,要求小學生完成本組成績單折線圖。
在這個活動中,組內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應引導本組成員共同分析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式,根據真實數據展開繪圖制作活動。當然,每位組內成員可先展開個人繪制,然后在組內對比,以便檢查每名組員對本課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情況。當小組內部形成統一結論之后,筆者便讓小學生根據本組所繪制的復式折線統計圖來展開讀圖活動,即每個小學生都可根據圖表來闡述他們所得到的結論。有的學生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可以讓讀圖者清晰地認識到每名學生的成績變化;有的學生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還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而復式條形統計圖也可達到這個目的;有的學生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主要是用來反映某個變化趨勢的……不管學生得出什么結論,只要合理,筆者便會肯定。
三、 展開有效的互動交流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創新活動與求異活動都是在大量的溝通,甚至是爭辯中得到的。互動與交流可以讓小學生獲得展示自己思路的機會,所以他們能夠通過與其他同學所提出的問題解決辦法來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分析各個解題策略的優劣,總結每一種解題方法的適用情境與應用價值。從這個層面來講,有效的互動交流也就成為創設創新教育情境、激發創新思維意識的重要途徑。
上述筆者在“復式條形統計圖”一課中,便以有效的生生互動來促進了數學活動的有效展開。除了生生互動之外,筆者也十分重視教師、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就如在“觀察的范圍”一課中,筆者便為小學生提供了多種范圍的觀察活動,比如利用投影機展示了點、線、區域的觀察活動;通過調整模型的位置與高度,來讓小學生進行高度與距離的觀察活動等等。在這些觀察活動中,小學生可暢所欲言。
再如,在“圖形與測量”一課中,筆者便與學生一同參與到圖形測量活動之中,根據小學生所選擇的測量對象展開長度測量、面積求解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小學生選擇的測量對象屬于復合圖形,有一些圖形還需通過添加輔助線、輔助面才能完成面積求解,對此,筆者會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辦法,與學生進行平等對答。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獨創性、求異性的顯著特征,所以教師應該以各種教學手段來讓小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其在數學活動中展開全新的學習探索,在探究、自主、合作活動中逐步促進創新能力的生成。
參考文獻:
[1]祝曉偉.淺談小學生數學創新意識培養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11):71.
[2]潘藝堅.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11):97.
作者簡介:
張遠黎,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市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惠環古塘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