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煥棠
摘 要:語文課程中閱讀與寫作雖然有各自的目標和任務,但讀寫結合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基于“四步閱讀法”重點關注如何提高讀寫結合的有效性,突破性地理清新形勢下閱讀觀與寫作觀的取向。對應閱讀中“理解”“解釋”“評價性”“創造性”四個層次提出了三種適合小學高年級讀寫結合的策略:共享寫作知識策略、共享材料策略、共享觀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讀寫結合;策略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標中反復強調“運用”一詞。葉圣陶先生說:“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是習作的基礎,閱讀好像蜜蜂采花,習作好像蜜蜂釀蜜,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不同學段,讀寫結合的方式也不同。兩年來,我們對小學高年級讀寫結合的策略進行了實踐研究,探索出小學高年級讀寫結合的三種策略。
一、模仿型寫作的結合點——共享寫作知識策略
“讀寫結合”訓練中有三類:仿寫型(理解和解釋)、評論型、創造型。上面表格列舉的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主題的小練筆、單元作文全屬于仿寫型,以訓練語文基本功、培養初步讀寫能力為目標的讀寫訓練,包括構思立意的指導、結構形式的模擬、語言修辭的借鑒、手法技巧的仿照。目前我們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中,還是以模仿型寫作為主,其取向是為寫而讀,但也豐富了課文的學習。
本組教材編排了4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的說明文。它們是例子,是以前學習說明性文章的延伸與發展。選編本級教材的目的,第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對科學的興趣;第二是要讓學生了解說明的方法,體會作者怎樣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所以,我把教學的著眼點于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學習說明的表達方法上。如果把單元習作看作是一個“大任務”的話,每篇課文的小練筆就是為這個“大任務”做鋪墊的。
我們再用另一個例子來解釋“共享寫作知識策略”。有兩位老師上的《新型玻璃》,他們不約而同地設計了“小小發明家”的練筆環節:把你想發明的玻璃用你喜歡的方式寫出來。很多老師都能做到這一步,但他們都多做了一步。第一位老師關注到課文每段的過渡語,向學生提出更實在的訓練要求:“巧妙地把你的‘新型玻璃插入到原文。”第二位老師也提出更實在的訓練要求:“四人小組把設計的幾種玻璃用合適的過渡語串聯起來,成為一篇新的《新型玻璃》。”兩位老師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共享課文的結構形式、語言修辭。
二、創造型寫作的結合點——共享材料策略
創造型寫作即探究性寫作,小學階段包括小論文寫作、讀后感、研究性綜述、調查報告、讀后感等。針對課文——“例子”讓學生創造性閱讀,這個層次對應的寫作是創造型的“探究性寫作”。所謂“探究性寫作”,是融寫作與探究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主要強調的是“學以致用”的功能,在“用”中體現“閱讀”的價值,并在問題或任務的驅動下運用知識,而不是記住知識。
課程標準第三學段倡導:“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的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在國外,創新型寫作被公認為效果最好的寫作類型,但同時也被認為是設計難度大、問題最多的寫作類型。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閱讀過程經歷了理解、解釋,直到評價,完成了“讀”從易到難的閱讀目標;從寫作教學的角度,嘗試積累性寫作、模仿性寫作、學習性寫作、探究性寫作等由簡單到復雜的寫作目標,也實現了深度理解課文的任務,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了課文。
三、評論型——共享觀點策略
上面提到,讀寫結合訓練分三類:仿寫型、評論型、創造型。理解和解釋層面的閱讀和寫作,對于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形成是屬于淺層次的,這類型的寫作都屬于仿寫型。評價型和創造型的層次才是培養的最高目標。但是,我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達到這個層次了嗎?很顯然,閱讀層面才剛開始接觸,寫作層面還沒有開始。評論性寫作主要指向閱讀目標,即“讀透”作品,還要“讀薄”作品。我們從課文——“例子”找找原因。第四學段(7~9年級)才出現“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所以,小學的課程標準沒有評論性閱讀和評論性寫作的要求,但可以指導學習優秀的學生進行這個層面的閱讀和寫作嘗試。
參考文獻:
[1]朱建軍.語文課程“讀寫結合”研究:理論、標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09.
[2]皮連生.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