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在我國,價值觀教育,學校是主要場所,課程是主要載體,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然而,在現實中,除品德課以外的其他學科課堂,無論是教師的意識,還是實際的教學狀況,價值準則教育都是處于被忽略的狀態。各門學科之間,更是很少相互配合,更何談形成合力來促進學生價值準則教育的提升?基于此,我們在實驗研究中,從人人梳理教材內容開始,借力每學期人人都要進行課堂教學展示的校內評價課,修訂評價標準,落實價值準則教育,真正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將價值準則教育較好地滲透進學科課堂。
一、學科教師全面梳理教材內容,找準價值準則滲透點
首先,由學校課題組牽頭,組織召開全校學科組長會議,認真學習《沙坪壩區中小學(幼兒園)價值準則培養分層目標》(以下簡稱《分層目標》)體系,充分領會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明確自己作為德育工作者所肩負的職責。
其次,各學科組長負責組織本學科所有教師將各年級上下冊的教材內容對照《分層目標》進行梳理,找出教材內容中與《分層目標》培養緊密結合的課題、教學內容并寫出德育建議,縱向梳理形成本學科價值準則內容體系。
最后,讓學科教師認真研讀形成的內容體系,明白自己任教學科價值準則教育的滲透點,讓價值準則教育有地方可放,有內容可教。
二、年級教師全面整合教材內容,聚焦價值準則著力點
年級組長組織年級所有任課教師,對本年級各學科教師提交的學科價值準則內容體系按照《分層目標》進一步梳理,根據教育內容,對學科價值內容體系進行整合與修改,橫向聚焦本年級各學科在愛國、誠信、責任、友善方面的著力點,形成年級價值準則內容體系,供年級教師共同使用。
例如:《分層目標》中培育自信自強的中國人第二項教育內容:熱愛校園,三年級學科教材的著力點除了品德課第一單元第三課《來自社會的愛》第二單元第三課“分享的快樂”以及第四單元第一課“學看平面圖”主導教育外,其他學科滲透的重點是在數學課,其中“認識東西南北”“兩位數乘兩位數”等都可以較好地滲透“熱愛校園”這一德育內容。“認識東西南北”,孩子們通過找學校周圍的建筑物,并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在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學校各功能區的位置,因了解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學校。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內容中,結合例4買足球20個需要多少錢,讓同學們聯想到計算學校籃球的數量、價格,分享與籃球故事,將枯燥的計算融入學生最愛的籃球,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校園,使育德與教學渾然一體。
愛祖國的德育內容,著力點在語文課《我們的民族小學》《一面五星紅旗》、英語課Unit2 Look a Ball!介紹“國慶節”的英語表達,并學習句型:I love China.和音樂課《走進十月的陽光》《紅旗頌》《祖國祖國我愛你》等歌曲中。
通過年級教師全面的融合與修改,使價值準則培養更聚焦,任課教師也更加清晰自己在哪項價值教育點上應更用力。
三、評價課教師課堂呈現,實現價值準則落地點
校內評價課(各學校稱呼各不相同)是每學期每位老師都要承擔的教學競賽活動,我們將其作為學科課程實施價值準則教育研究的突破口,通過修訂評價標準、培訓全體教師、加強課堂監督、形成一師一優的方式讓價值準則教育落地生根。
一是修訂評價標準。學校根據實際情況,修訂陽光思辨課堂的評價標準,明確將實施價值準則教育情況納入對教師評價課的考核當中。
二是培訓全體教師。培訓重點除了如何備課,更要重點樹立每個教師都是天然的德育工作者、每門學科都蘊含中豐富的價值準則教育資源的良好意識。明白如果我們有計劃地使用好這些資源,必將會成為小學生價值準則教育的強大助力。
三是加強課堂監督。課題組成員要深入各學科課堂,查看各學科教師落實情況,形成書面匯報。收集好的課例,提供觀摩學習,形成良好氛圍。
四是形成一師一優。允許教師不同學年上同一節課,精心打磨,形成自己價值準則教育優秀課例。
價值準則教育只有從思想上、行動上同時行動起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才能不僅收獲基礎知識,而且還能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認識,價值準則教育才能真正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四、積極拓展研究視野,探索價值準則教育發展點
小學生這個年齡段,是可塑性與模仿能力都很強的時期。這個階段,也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當今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少年兒童的成長。因此,通過課堂這個主陣地、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準則教育,會讓其受益一生,而這當中的關鍵是教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教育服務者應該加強自身修養,學為人師、身正為范,做好榜樣示范,成為學生的領路人和帶頭人。課程實施價值準則的研究應加強對教師的指導和培訓。
學科實施價值準則教育這種寓價值準則教育于各學科教學的滲透方式,需要我們以審慎的眼光去探究學科教育與價值準則教育的真正契合點,反復分析各學科教材中價值準則教育的資源,仔細思考學科知識與育人功能的融合點,才能為小學生形成穩定的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曲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