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可以促進中學美育工作。中學歷史教學的美育工作要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認識到審美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審美教育;時代性
一、 美育的價值和現狀
當前流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疲于應付考試,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無從談起,也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社會長遠發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展。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喚醒創造性的思維?!?/p>
然而美育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地位尷尬。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9月曾經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針對美育的發展現狀,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對記者坦承:“美育仍然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象仍然存在?!比绾位馍龑W和美育的沖突,筆者認為:各個學科,包括歷史學科,可以挖掘學科內部的美育資源,從整體上推動審美教育。
二、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老一輩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過:“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可見,美育是多學科的共同任務,中學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適當滲透審美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歷史人物鮮活的形象和真摯的情感,以美感人,以情動人,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然而,審美教育走進中學歷史教學,不僅在于推動審美教育,更在于實現歷史教學的意義。
(一) 歷史的進程本身就充滿了“美”
從縱的時序來看,歷史記錄了人類利用改造自然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從橫的空間來看,歷史展現了中外文明的多樣性,用藝術家的眼光看,歷史就是一個美的立體構架。李澤厚先生曾寫道:在北京天安門的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嗎?”美,本身就是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 歷史教學滲透審美教育有助實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價值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說過:“對我們而言,研究歷史不僅僅在于對人類的愚蠢和罪惡給以警示,也是要鼓勵人類銘記有價值的先人。”中學歷史教育的現實社會功能,不僅在于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增強歷史意識,吸取歷史智慧,還要學會辨別現實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惡。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人群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出現偏差甚至扭曲,他們在顛覆傳統的名義下,歪曲解構歷史,例如被外交部部長王毅斥為“中國人的敗類”的精日分子。因此,我們的歷史教育必須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歷史長河中蘊含的真正“美”。
(三) 歷史審美教育是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03版)在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欄中明確要求:“加深對歷史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8月版)也提出:“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笨梢姡屡f版課程標準都賦予了中學歷史教學審美內涵,審美教育是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
三、 高中歷史課程中美育資源的挖掘利用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是教材,細細探究,我們會發現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資源庫。筆者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就如何挖掘和利用新課標背景下歷史教材的美育資源提幾點建議。
(一) 注意歷史教材中美育資源的呈現形式
歷史教材美育資源呈現形式有兩種:顯性和隱性,顯性的美育資源要充分利用,隱性的美育資源也需要我們用心去挖掘。
顯性的美育資源即教材中明顯呈現出來的信息,主要是圖片和文字。比如在必修二第4課《農耕時代的手工業》,有古樸的青銅器,“盡管非常粗野,甚至獰厲可怖,卻仍然保持著巨大的美學魅力。中國的青銅饕餮也是這樣。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秘中,積淀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他的神秘恐怖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崇高的?!边€有馬王堆漢墓的素紗禪衣,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瓷器,不一而足……文字方面的顯性美育資源主要體現在必修三,比如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在此可以領略到歷代的詩文、書畫、戲曲;第12課《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在達·芬奇、米開朗琪羅、莎士比亞等大師的引領下,歐洲人從神學的迷霧中開始走出來,面對現世,歌頌人的世俗的美和歡樂。
隱性的美育資源,即教材中沒有明確呈現出來,老師可以引入課外資源提升歷史審美教育效果。比如在學習必修一第10課《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中“走向共和的曲折歷程”,大衛的《拿破侖加冕禮》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這兩幅名畫的切入,既反映了法國政體的幾經更迭,學生也欣賞到了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不同的美學風格。再如,逝去的歷史不僅是英靈的城市,也是廣闊的思想國度,先賢們給我們展示了偉大的人格美。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誓與艦隊共存亡”的鄧世昌,從至死還在關心雅典前途命運的蘇格拉底到身殘志堅的美國總統羅斯?!沤裰型庥⑿廴宋锏娜烁聍攘σ彩呛芎玫膶徝缹ο螅谑谡n過程中我們可以啟迪學生,以先賢們為榜樣,端正學習動機,腳踏實地,樹立崇高理想。
(二) 歷史課堂的審美教育要服務于歷史教學,即不是為美育而美育
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還是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如何在歷史教學和美育之間實現有機融合呢?筆者認為,唯物史觀可以成為溝通歷史教學和審美教育的橋梁。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具有主觀性,不同時代的人,對于“美”的認識是不一樣的,美是歷史時代的產物,要真正了解一個時代的審美觀,一定要深刻認識社會根源。比如在中國,自覺的書法藝術和凸顯個性的文人畫出現在魏晉時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士人對漢末社會危機進行深刻反省,另一方面,他們“有自給自足不必求人的莊園經濟,有世代相襲不會變更的社會地位、政治特權,門閥士族們的心思、眼界、興趣由環境轉向內心,由社會轉向自然,由經學轉向藝術,由客觀外物轉向主體存在,也并不奇怪”;唐朝時期,國內相對安定統一,對外開疆拓土,書法界盛行“顏筋柳骨”,“其特征是講求形式,要求形式與內容的嚴格結合和統一,以樹立可供學習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但是到了商品經濟繁榮的宋朝,宋四家卻推崇魏晉書法風范,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再如必修三第四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我們可以清晰發現,西方文藝思潮歷經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每一次主流思潮的變化,莫不是歐美社會背景發生深刻變化。
“美”還具有階級性,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對美的感受并不一致?!敖勾蟛⒉恍蕾p賈寶玉所篤愛的林黛玉,文人學士也往往嫌民間大紅大綠的裝飾俗氣”。再如說耳熟能詳的魏晉風度,其實是“完全適應著門閥貴族們的貴族氣派,講求脫俗的風度神貌成為一代美的理想”。當下我們要構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中學歷史審美教育,既要弘揚民族傳統中優秀的部分,還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歷史上某些被推崇的“美”,其實是消極頹廢的,比如中國的“三寸金蓮”和西方現代主義中的某些流派,以此提升學生鑒別美的能力。
(三) 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
進行歷史審美教育,應立足于教材,同時我們還可以借助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除了制作常用的多媒體課件,還可以豐富的影像和視聽資源,實現歷史教學中的美育目的。比如在學習必修三第8課《筆墨丹青》,如果播放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但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栩栩如生,學生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在歷史的直接“對話”中,學生感受到了民間風俗畫的“寫實”風格,實現了教學目的。
四、 結語
總之,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學歷史教材的美學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審美教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品質。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美書簡[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澤厚.美的歷程[M].三聯書店,2009年版.
[3](美)威爾·杜蘭特、阿里爾·杜蘭特著,倪玉平譯.歷史的教訓[M].中國方正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洪國昌,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