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宛如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五句話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人家中九歲男孩機智幽默、巧妙應答的故事。作為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體現語言表達藝術的同時,也展現出文言文獨有的魅力。
第三組的主題是“語言表達的藝術”,編排了不同體裁的文章讓學生感受漢語言的魅力,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識寫文中“惠、曰、禽”等生字,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初步疏通文義。
2.體會文中語言的巧妙,增加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3.開啟認識文言文的大門,閱讀了解我國燦爛的語言文化,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通文章,正確斷句,理解課文意思。
難點:感悟楊氏子的機智應答,體會文中借姓氏做文章表達的巧妙。
【學情】
我所帶的班級學生已有一定的古詩詞學習基礎,基本理解應不算難,然而古詩詞有規律,文言文句式稍不同,因此,學生可能存在不會斷句、不會遷移運用等情況。
【教法、學法】
用問題引導法、自學自悟法、討論法、情景教學和課外延伸等方法。學生經歷啟讀、通讀、研讀、活讀等過程,同時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從初解、尋疑、探究、樂學到廣閱的階段。
【教學過程】
一、順“文”而導,文言伊始趣已生
師:同學們,學了五年語文,老師今天想給你們講一句不一樣的中國話,請大家說說意思?!拔嶂獱柕壬趼敾?,今日,與汝等同學一文,名曰《楊氏之子》”。
同學們能結合已有知識基本翻譯出來,老師接著說,這叫文言文,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用文言文巧妙表達的文章,是《楊氏之子》。(板書課題,氏可以放在已婚婦女的姓后,表示對夫君的尊重,在這里指姓氏,之是的的意思,楊氏之子就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
【由于學生初識文言文,所以老師對課題稍作解釋。而為了消除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陌生感,用一句古文調動學生思維,激活學生學習興趣,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p>
二、順“讀”而教,熟讀深思文自順
1.一讀文字記音形
同學們,都說字音讀準,文章就通了,老師給你們3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將生字讀會并記住,課文讀通順。
2.二讀文句劃節奏
漢字最具內涵,詞語最通情意,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去發現你不熟悉的字詞含義,根據理解為古文劃分節奏。這里老師需先扶后放,幫助學生理解難詞,如“禽”在文中指鳥,而非人工飼養的羽毛類動物。因此,停頓應在“禽”字前。
3.三讀文意勤思考
請大家有節奏有感情齊讀并思考:楊氏子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從哪句話讀出來的?
【這一環節順“讀”而教,主要解決教學重點,疏通文義,準確停連,抓住楊氏子“甚聰慧”這一特征。老師循序漸進地扶,學生由淺入深地讀,最終達到葉圣陶先生“逐漸去扶翼,終酬放手愿”的境界?!?/p>
三、順“究”而探,善聽妙答甚聰惠
文章雖短,卻藏著楊氏子的許多優點,你再找找,他通過哪些行為表現出甚聰惠,勾畫相關句子,讀一讀并寫下你的感受。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以文本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調動學生思維,深挖文本,豐實對楊氏子的認識。從“為設果”知道他有禮貌,從孔君平打趣他隨即“應聲答曰”體現出思維敏捷?!?/p>
楊氏子的應答最妙。請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仔細品味。妙在哪里?
妙在他迅速明白孔君平把他的姓氏和楊梅聯系起來打趣他,善聽;更妙在他立即回應: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同樣將孔君平的姓氏與孔雀聯系,機智應答,妙趣橫生。
如果學生沒有發現答語中“未聞”兩字蘊藏的“禮”,那么我就引導學生去掉“未聞”來對比朗讀,探討發現楊氏子并沒有與孔君平針鋒相對,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加上否定詞“未聞”,顯得語氣委婉,應答得體,體現了晚輩應有的禮節,此乃真正的“甚聰惠”??!也如此,彰顯出了語言表達的藝術。
待學生充分理解后,再拋問題:
如果來的不是孔君平,而是“白”君平,“黃”君平或其他君平,你是楊氏子,你會如何應答?
【這一環節主要解決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尋疑解疑的推敲中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愛上中華文字。新課標中指出: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我將孔君平的姓換掉,學生發散思維,聯系生活作答,培養學生創造力,從實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p>
四、順“演”而學,樂演愿寫筆生花
最后,請同學分角色,以表演的形式在玩中學,學中演,體驗語言精妙的同時,又營造了愉悅的課堂氛圍,促進誦讀效率,輕松積累語言。
課后,結合表演,發揮想象,孔君平與楊氏子見面過程中還發生了什么,可能會說哪些話,將課文改寫成現代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新課標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理念。讓學生活學活用,提升文字運用能力?!?/p>
五、順“學”而延,古今中外廣博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篇小古文僅如滄海一粟,只有多閱讀,才能多了解璀璨的語言文化,這些都是有關語言表達的閱讀推薦。這里采用課外延伸法,讓學生透過一扇窗開啟一道門,去認識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通過閱讀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體現了“大語文”觀。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