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梅
摘 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特別是農村小學教師,因信息來源困難,多數沒有有線網絡,因此只有利用遠程教育上的信息來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教育教學提高到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上,教師不僅要教好學生文化方面,還要教好學生社會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事。農村小學具有基礎差、知識面不廣、身體素質較差、留守兒童居多、學校條件較差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利用遠程教育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感想。
關鍵詞:困難;質量;方法;興趣;自信心
一、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
1.學生所處的環境有限
首先多數學校沒有實現寄宿制,學生都實行走讀。從鄉下到學校的路程較遠,學生到學校已經筋疲力盡,根本沒有精神聽課。其次是留守兒童較多,基本上是跟著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大多數都是傳統的思想,只要自己的孫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就可以,沒有把學習放在心上。最后孩子們大多數沒有受到過現代化教育,缺乏好奇心和上進心。
2.學生的活動范圍較小
農村小學生大多數沒有出過遠門,學校沒有有線網絡,就談不上用互聯網學習更多的知識,在家接觸的人基本上沒有文化。大多數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只有過春節的時候回來幾天,沒辦法對孩子進行實時指導。
3.老師的業務素質不高
首先農村小學老師老年化偏多,大多數思想陳舊古板,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比如制作一般的表格、課件,部分老師還不能制作,甚至有部分教師還不會操作課件。雖然他們有寶貴的經驗,但都是些傳統的觀念。
二、如何利用遠程教育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
1.利用遠程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心態
(1)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輔助學生認真聽課。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視頻、多姿多彩的動畫等。
(2)在做作業中按要求做題,通過課件讓學生書寫規范。
2.利用遠程教育重視數學教學手段
在小學數學體系中要有一定的數學符號。如阿拉伯數字、英文字母等,同時要講這些符號的來源。每一個符號都要給學生講清楚,要不然學生會因為對符號的不理解而放棄學習數學。如果用上課前做好的課件,可以節約更多時間。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把相當一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板書上,有重要的知識點要寫在黑板上,有重要的練習題也要抄在黑板上,需要改動時擦了又寫,因此非常麻煩,而且由于花費了大量時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練習的機會就很少,這樣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就能將知識點、練習題等事先錄好,需要的時候展示出來,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便于學生識記。
3.利用遠程教育給學生講學習方法
小學數學重視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小學數學的整個過程可以分為四大板塊:數與代數、圖形與空間、統籌與概率、實踐與創新。那么,在常規教學中,由于受時間、空間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教師無法為學生呈現許多教學內容的形成過程,而遠程教育則能通過文本、音頻、視頻、動畫等眾多媒介生動、形象、有趣地模擬和展示情境,拉近生活及課堂的距離,從而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4.利用遠程教育注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在教學中我們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對一些教學內容還不太熟悉,但又有很大的興趣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這時就可利用遠程教育設備查找到相關的學科資源,滿足學生的未知欲望。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時利用遠程教育輔助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5.利用遠程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用一些同學們都知道的人來鼓勵學生學習數學,如籃球中的林書豪,在籃球生涯中用數學上的知識打球,結果在籃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示林書豪打球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后,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6.利用遠程教育來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
在我國,運用兒歌、口訣、歇后語的學習方法來記憶知識。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課件,通過課件演示,能讓學生直觀、形象、生動地了解學習內容,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一定的物質形態,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有趣,做到了把知識化難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重點,使學生對應該掌握的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數學下冊中的我國的五座名山合稱“五岳”,教學生怎樣記,如上“恒”下“衡”,中“嵩”,左“華”右“泰”“泰”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東方。根據中國地圖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樣就讓學生記住了“五岳”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山。
總之,在教學中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輔助教學,必將為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注入更多的新活力。只要在教學中能夠善于運用遠程教育提供的豐富資源,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學生也能充分發揮其潛能達到意想的效果。相信遠程教育資源在農村只要得到充分的運用,必將會讓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宋麗華.談多媒體課件在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20).
[2]蔣春林.遠程教育資源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