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碧珊
摘 要:音樂是一種流淌在時光里的藝術形式。古時,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此言道出了音樂的魅力,可使人達到忘我的境界。如今,音樂揚起了“德育”的風帆,已經走進了學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展現著生機與活力。一方面,音樂可以娛人,另一方面,音樂可以育人。“育人”則強調了音樂的德育功能。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大力促進德育發展。
關鍵詞:音樂;德育;愛國情操
音樂凝聚于心,形之于聲,如春雨般滋潤我們的心田,又如流水般凈化我們的靈魂。當它和教育結合的時候,音樂的德育功能便得以凸顯。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可以以美的形式、動人的旋律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啟人心智、導人向善”的效果。音樂因學生詠唱而具有生命力,學生受音樂感染而擁有美好的心境,這恰恰是音樂的魅力所在。因此,為了促進德育的發展,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唱歌,還要以“音”引“德”,以“樂”育人。從德育的視角來看,音樂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情感的熏陶
音樂之于道德,猶如雨露之于花朵。小學生守則對學生的道德行為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同樣,音樂亦可以發揮這種功能。通過聆聽旋律、詠唱歌曲,學生不僅可以從中受到啟迪,還可以陶冶性情。傾聽動感活潑的旋律,學生會歡呼雀躍;詠唱慷慨激昂的歌曲,學生會激情澎湃。當學生學習具有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時,小學生會受到啟迪;當學生演唱充滿著無限童趣的歌曲時,他們就會興奮不已。教師啟發學生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體悟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思、美麗畫面以及感人故事,從而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一首好的歌曲不僅僅是樂音的傳達,還是畫面的展示,情感的流露。如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體現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春天在哪里》則描繪了生機盎然的春景;一首活潑歡快的《上學歌》,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一曲飽有激情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展現了小學生的精神風貌;一首動人心弦的《童年》描繪著小學生的快樂生活。由此可見,音樂對小學生來說,也會在品味歌詞、演唱歌曲的情況下發揮德育的功能。
二、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在道德教育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少年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的職責。在小學音樂教材中,很多音樂作品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就拿民族音樂作品來說,一些優秀的民族作品猶如明珠般光彩奪目。有的民族篇章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有的則展示了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有的則表現了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品質。因此,教師可以就地取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音樂課上,教師要利用音樂渲染相關情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僅教學生唱歌,還要引導他們體悟歌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例如:《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的國歌,它講述了中華兒女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浴血奮戰,不畏艱險爭取民族獨立的故事;表達了中華兒女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憤懣之情;體現了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在教學時,筆者會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對那段難忘的歷史有一個了解,在觀看視頻中,學生會被那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所吸引。接下來,教師播放歌曲,在傾聽國歌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愛國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倘若一滴水離開了河流,它就會蒸發。同樣,一個人離開了集體,便難以發展。正如達·芬奇所言:“離開了集體,你便被孤立了起來。”因此,教師在音樂課上要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集體意識,使他們從個人的小領域走向更寬、更廣的“朋友圈”。如在演唱《森林的故事》時,筆者將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加以運用,讓學生扮演小動物來表演森林里發生的故事。起初,有的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自導自演,不配合其他人的表演,表演活動進行得不太順利。為了使這些“有個性”的小學生意識到合作在集體活動中的重要意義,老師就要抓住時機,在恰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德育,使小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沒有合作的表演是蒼白的、混亂的。只有分工明確,互幫互助,心中有他人,才能把這個劇演好。
四、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生活中沒有了創新,我們就會原地踏步,更別談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了。學習中沒有創新,學生就難以舉一反三。只要教師引導有方,在“音樂”的沃土上照樣可以使孩子們收獲“創新”的果實。比如,讓學生改編歌詞或者自編歌詞就是一個小妙招。如:教師在教學生唱《冬瓜和南瓜》時,筆者就鼓勵學生認真品味歌詞,并讓每個學生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認真編寫幾句歌詞,當學生編好之后,鼓勵他們和班里的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在分享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自編曲目進行認真點評。
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音樂作品都展現著人類美好的愿景和真摯的情感。音樂可以娛人,亦可育人。教師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要做到教“歌”兼具育人,這樣才更有利于促進德育工作的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2]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