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長
摘 要:在小學教學中,教材例題是引導小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而教材例題情境的設計以及功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但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地轉變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教學效率。從例題的情景性和功能性角度出發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其他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例題教學;教學研究;策略
一、數學教材例題的情境性和功能性的重要作用
小學階段的教材例題是數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聯系課本與練習題之間的重要內容,對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數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所謂教材例題,顧名思義,是指將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具體到一個情境中,讓學生自己解決,進而幫助小學生強化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積極地轉變教學模式,發揮教材例題的知識功能,為學生創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解題樂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二、小學數學教材例題使用的有效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興趣進行教學時,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教材例題創造情境,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課本上的內容為學生創造以下例題情境:話說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到該吃晚飯的時候,師傅將六根香蕉分給三個徒弟當晚餐,悟空說:“師傅,八戒每次都多吃,這次您給我們平分吧,一定要公平。”同學們,你們思考一下,怎樣平分才能讓三個人公平呢?
教師利用課件為學生出示以下問題:
六根香蕉分給三個人,怎樣分才會公平?每個人會得到幾根香蕉呢?
三根香蕉分給三個人,每個人會分到幾根香蕉?
一根香蕉分給三個人,每人可以分到幾根香蕉?
教師引導學生就這些問題展開探究,讓其在探究的過程中認識分數,學會讀、寫幾分之幾,知道分數個部分的名稱,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課后作業。學生在教師設計的例題情境下,對分數這一節課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地配合教師進行學習,積極地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內快速地掌握數學知識。
2.根據學生情況設計例題,發揮教材例題的功能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面對一些問題時難以解決,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指導,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新課程曾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但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的教學例題標準較高,使得一部分中等成績和學習成績差的小學生在學習中十分吃力,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消極心理,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為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認知水平、個性差異等,設計與之相符合的教學例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學習數學,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學習四年級上冊《垂線與平行線》為例,這節課的內容較為抽象和復雜,會使一部分學生難以理解,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節課的內容,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課堂學習狀況等將其分成若干小組,為學生出示以下圖片: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并為學生板書這節課的重要知識點,讓學生邊通過觀看圖片和板書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對生提出:“上面的圖片中哪些是平行線,哪些是垂直的呢?”“你是如何知道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和相互平行的?”“你知道借助什么工具去畫平行線和垂直線嗎?”等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析、交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讀這一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主動地配合教師的工作,就教師的問題展開積極的討論,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帶學生回歸課本,深入學習這一節課的內容。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教學例題,循序漸進,不僅能夠使小學生理解課堂內容,還能讓學生跟上教師的節奏,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從而有效地發揮教材例題的功能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例題教學至關重要。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與之相符合的教材例題,從而有效地發揮例題的功能性,讓學生在教師創造的例題情境下,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理論和教學經驗,從而使數學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孟晶.小學數學教材例題的情境性和功能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
[2]路二鑾.透過小學數學例題情境的創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4):10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