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霞
摘 要:小學階段在學生生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數學基礎十分重要。從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現狀進行分析,從轉變教師主導課堂的思想、分小組學習以及多媒體教學三個角度進行詳細論述,希望能夠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為相關的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實施的建議。
關鍵詞:數學課堂;活躍氛圍;多媒體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得以滿足,繼而對教育有了越來越高的需求。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有效的活動也成為相關教學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一、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為社會人才的培養貢獻出很大的力量。但是,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傳統教學模式仍占主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逐漸增多,學校為了升學率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填鴨式教學。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校整體的升學率,但是對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阻礙。教師仍舊是課堂上的主體,主要負責教材的講解,學生只能扮演被動聽課的角色。上課期間師生交流甚少,課堂氣氛壓抑,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奏,導致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第二,學生對于數學不感興趣。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很難學習的學科,邏輯性強,知識點難以理解,且教學內容環環相扣,關聯性很強。部分學生邏輯性不強,不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日積月累喪失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數學成績也無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使人堪憂[1]。
除了以上兩點,教師的專業能力有待加強、教學內容缺乏創新等也是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一直存在的問題。
二、轉變思想,轉變教師主導課堂
實現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轉變思想十分重要。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數學教師為主導,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地位嚴重不平衡,使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差。為此,教師需要轉變以自身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發言也能了解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最終實現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互動。在教案設計方面,教師需要從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出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三、小組學習,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活動離不開每位學生的參與。因此,教師需創新教學方式,引導班級中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之中。教師可以選擇分組教學的方式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將班級內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組長和組員,從分組開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表現好的小組在下課之前會有相應的獎勵。小組學習的目的在于強化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發生,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好地融入學校的日常學習生活。
四、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活動離不開借助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學校的教學方式。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則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隨著我國國力的提升,國家對于教育事業愈加重視,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多媒體設備引入校園,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也由注重專業能力向提高綜合實力轉變,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僅在專業技術上不斷完善自身,對于計算機技能也在不斷進步,好的PPT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例如,在學習“圓柱體面積”這堂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一個立體的圓柱。多媒體設備進入校園之前,教師只能借助自身的繪畫水平在黑板上抽象地描繪出圓柱的形狀,學生再憑借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勾勒。由于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學生把看到的圓柱轉化成想象的結果也不同。而想象的結果則直接影響學生對圓柱體面積的進一步學習。當多媒體設備出現在課堂上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視頻的形式直觀地反映出圓柱的形狀,學生也可以360度地進行觀察,學習難度也會下降。學生對于知識點理解起來更加容易,進而激發出學習的興趣,真正實現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活動[3]。
總而言之,要想真正實現我國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活動,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時代,數學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要。數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對于學生日后的擇校升學都十分重要。如何更加完善地進行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活動,成為我國相關數學教育工作者亟須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袁玉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策略探討[J].時代教育,2016(16):235.
[2]楊永群.引入有效活動 激活小學數學課堂[J].學子(理論版),2016(13):57.
[3]秦媛媛.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活動經驗的有效策略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6(11):76.
編輯 郭小琴